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时评】干部参观监狱:零距离的震撼

发布时间:2015-05-25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人民时评】让警示教育有更多切身感

李拯

 

【提要】反腐,不仅要惩治于后,更应预防于先;不仅要达到“不敢腐”“不能腐”的效果,更要激发“不想腐”“不愿腐”的自觉

 

近日,湖北十堰70多名市直单位“一把手”携带配偶走进监狱,切身体验为期半天的“高墙铁窗”生活,受到舆论广泛关注。铁窗重重、高墙森森,电网密织、栅栏纵横,真实的牢狱生活,给参观干部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慑,不少人感慨,“不到监狱,不知道这种零距离的震撼”。

 

在反腐败斗争中,警示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问题是,如何创新形式,让警示教育真正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学习文件规定、观看警示影片、开展廉洁课堂等形式,都有助于领导干部澄清思想认识,但与此同时,如果能有更多“零距离震撼”,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近年来,组织领导干部参观监狱作为一种新的形式,让警示教育获得更多切身感。冰冷的高墙、坚硬的铁窗、声泪俱下的忏悔……正是在身临其境的触摸中,对腐败的戒惧、对法律的尊崇、对权力的敬畏,如春风化雨般潜入人心、净化灵魂。

 

这种切身感,不仅来自对牢狱生活的感同身受,更源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贴近性。在警示教育中,大贪大腐的案例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的故事离基层太远,始终与干部切身体会隔了一层,容易演变成说教和灌输。正因此,警示教育应该更多一些干部身边的案例,这样的警醒才有针对性和生命力。“这个人我认识,我们以前打过交道!”干部参观过程的惊叹,正是心灵受到触动的反映:昔日老朋友,一朝阶下囚,还有什么比身边人的命运逆转更加鲜活生动、更能发人深省?

 

这种切身感,不仅应是干部自省的思想养料,更应是涵养家风的精神源泉。在参观队伍中,“官员夫人”赫然在列,成为舆论关注的热词。警示教育不仅针对干部,更将家人涵盖在内,体现出对腐败规律的深刻把握。君不见,刘铁男“老子办事,儿子收钱”、苏荣把家变成权钱交易所,纵览一些腐败案件,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因此,让干部家属认清贪腐后果、树立正确价值,就能用良好家教筑牢思想堤坝,用清廉家风守住“权力后院”,使家庭成为“廉洁共同体”最基本的细胞、最坚固的堡垒

 

诚然,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反腐不能仅仅依靠思想自觉,也不能仅仅寄望于警示教育。但是,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钙质、澄清思想认识,能够防止腐败芽苗破土而出,起到正本清源、釜底抽薪的功效;而兼顾惩治与预防、创新警示教育形式,更能让正向价值深入人心,让错误思想无处容身。

 

从更大的视野看,严格执纪监督也好,创新教育形式也罢,都是各级纪委敢于担当的体现。地方纪委不是反腐败斗争的看客,也不是执纪监督的被动执行者,如果反腐出现上下不对称,难免后劲不足、功亏一篑。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纪委要在从严治党中找准职责定位,创新执纪监督方式,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各级纪委勇于作为、善于创新,反腐就有更多推动力、更多正能量。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