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仅与阿根廷有核电项目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展开有关合作。核电走出去如何和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总理继“高铁推销员”后,会不会成为“核电推销员”呢?
图中左为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 右为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 刘芳摄
大公网5月19日讯 (记者 刘芳)在中国记协18日举办的以“中国核电优势及‘走出去’战略”为主题的新闻茶座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在谈到中国与阿根廷的核电项目合作时表示,中国和阿根廷有重水堆和压水堆等合作项目,重水堆项目目前正在进一步谈判与合作互动中。随着实践的推移,项目将不断推进落实,并将在阿根廷取得成功。
李克强日前前往拉美四国访问,此行将推动中拉经贸合作进一步升级。早在今年2月4日,中国即与阿根廷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据记者观察,中国不仅与阿根廷有核电项目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展开有关合作。核电走出去如何和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总理继“高铁推销员”后,会不会成为“核电推销员”呢?
张华祝在回答大公网记者的这一提问时谈到,核电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是紧密相关的,中国核电企业和有关国家,比如东欧一些国家有核电合作。在中东地区,比如沙特、阿联酋、埃及等,中国核电企业与有关国家核电企业,以及政府间都有合作交流和合作的意向。比如核电在东欧地区的推进,显然和一带一路战略是相关的。
张华祝指出,2013年11月,国家能源局首次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与罗马尼亚、阿根廷分别签订政府间核能合作协议;与英国签署了中英政府间民用核能合作联合声明;与南非、土耳其、捷克、埃及、沙特等国家的核电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他特别指出,核电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内核电项目上的应用,为核电“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华祝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核电开发与建设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核电研发体系为中国核电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出色的工程总承包与核电站工程建设能力使中国核电规模化发展成为现实;日益壮大的核电设备制造供应能力满足核电批量发展需要;融资能力和价格成本也具有较大优势。
然而,张华祝表示,中国核电走出去最大的优势不只是成本,最大优势应是市场前景。良好的市场前景带动了技术研发。而政府支持也使研发资金充足,项目进展快,容易出成果;同时,中国核电的项目管理和建设能力效果都很好。建设工期都没有超过60个月,运营的很好,项目管理能力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张华祝谈到,从科技研发到项目管理都是核电走出去的优势,成本是一个优势,但不是唯一的优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4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曾指出,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沿海地区核准开工建设“华龙一号”示范机组,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为核电装备走出去开展第三方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核电,或将与高铁一起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双翼”。中国核电走出去,有利于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稳定增长,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预计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电合作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