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出租车改革,公权态度决定成败

发布时间:2015-05-19      来源: 深圳市法学会    点击:

放权本身可能会影响监管部门自身的利益,但在改革的大势面前,向市场放权是不可违背的,也是当下出租车改革的第一要义。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必须获得政府的支持,起码是默许,这是中国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之谈。近期,在闹得不可开交的出租车改革问题上,政府的态度取舍,自然也对改革成败颇为关键。然而,考虑到中国不同的城市政府在出租车行业所扮演角色的略有差异,各地政府在面对出租车行业新力量崛起的态度也有些步调不一致。有愿意向前一步,动用公权力强势干预的,也有选择后退一步,释放取消管制信号的。

在浙江义乌,市场经济的思维和制度,让这座曾经无比凋零的小镇变成了如今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尽管政府有着天然的干预欲望,但在义乌,政府官员对于市场经济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都较高。基于此,在日前出台的《义乌市出租车行业改革工作方案》中,规定了从2018年起,将“有序放开出租汽车市场准入和出租汽车数量管控”,最终实现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来决定出租车汽车的总量。

义乌市政府选择后退一步的原因,具体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但可以预料的是,这与义乌市极其强烈的市场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在市场意识的驱动下,官员们能够认识到,如果一项公共品的提供上,市场可以比市长更有效,那么市长就应该乖乖地退出公共品供给者的行列,或者减少对公共品生产流程的控制。但在目前,城市出租车具备一定的公共品属性,绝大多数治理者习惯性地接受了数量管控的概念,并保持了相当高的政策忠诚度。

在义乌市政府的方案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几个字,这意味着游戏规则的彻底颠覆。在出租车与专车,出租车公司与滴滴、快递、U ber等打车软件公司对峙的今天,我们发现,出租车在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之后,客观上绕开了政府原有的数量控制策略,实现了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数量的格局。在一个O TT(over thetop)思维盛行的年代,打车软件的横空出世,成为上述概念的最好注脚。换言之,市场配置的力量已经起来了。

移动出行成为趋势之后,不同的打车软件之间的竞争,让市场的服务与容量获得了更为优质的调适。例如,在强调客户体验方面,许多公司推出免费矿泉水、W i-Fi、数据线等较之传统出租车更为周到的服务,但因为乘客在叫车时必须要让司机知晓目的地,所以路程的远近就成为一个令人揪心的服务点。对此,U ber设置了叫车时的目的地不共享服务,配上订单自动分配的模式,乘客可以不用担心距离过近而打不到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移动出行领域,再好的软件也只能“各领风骚数百日”,在白热化竞争的状态下,服务的模式没有终点,我们很难说U ber就是永恒的赢家。

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模式之争,政府在效率上毫无优势可言。反过来,政府最应该重视或者说必须重视的是“安全”。总体上,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治理者还是处于观望状态,对于充满争议的新事物,并没有采取过多的干涉。这种态度首先是值得肯定的,当你并不足够了解一项新事物,静观而不是排斥可能是最为明智的做法。

而在安全层面,中国能够依靠的社会信任体系残缺不全,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概念反而可能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安全环境。支付宝的存在,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只不过,在移动出行的监管行动中,交通部门需要出让一部分权力给打车软件公司,由政府和打车软件公司一同来实现监管。可以预见,这注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放权本身可能会影响监管部门自身的利益。但在改革的大势面前,向市场放权是不可违背的,也是当下出租车改革的第一要义。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