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代表呼吁:明确野生动物损害补偿义务主体

发布时间:2015-05-09      来源: 法制网    点击:

野生动物伤人毁物事件频发 代表呼吁 明确野生动物损害补偿义务主体
法制网讯 记者李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禁猎令的颁布,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但同时,野生动物伤人、袭击家畜、损毁农作物事件也频繁发生。全国人大代表、淄博原山林场场长孙建博指出,由于法律法规滞后,受害者往往无法得到相应补偿,建议通过立法形式明确野生动物损害补偿的义务主体。

“法律需要在保护野生动物和避免其伤害人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在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对因野生动物侵袭而遭受损害者给予必要补偿。”孙建博说。

孙建博介绍,自1988年国家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至今,绝大多数省、自治区都制定了本地方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但只有内蒙古、河北、甘肃、海南、辽宁、山东、福建、四川、贵州等部分省、自治区的条例或办法中,有关于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的规定,而其内容大多是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原则性规定的重复,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全国仅云南、陕西、吉林等省有专门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补偿义务主体不具体,缺乏公众自力救济途径,补偿经费不能得到切实保障,损害补偿范围过窄等,受损者利益难以得到较好保障。”孙建博认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自上而下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法律制度。在立法过程中,要明确补偿的义务主体。一方面,以行政区划为依据,确定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分级分担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制,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补偿金。

孙建博建议,明确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标准、范围以及条件,将相关内容以法律法规形式加以明确,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应扩大补偿资金来源,统一提高补偿标准,比如设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专项基金等。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