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新常态,落实调控岂能打折扣

发布时间:2015-05-06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人民观点】落实调控不能打折扣

——经济新常态下怎么办①

本报评论部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压力和挑战不小,机遇和希望更大。当然,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绝非易事。对于一些干部来说,老办法不灵了,新办法没学会,“经济新常态下怎么办”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

干事兴业,最怕等待观望,坐失时机,贻误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大计。今天起,我们推出一组本报评论部文章,直面一些干部思想与行动上的误区,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辩证看、务实干,做到落实调控不打折扣、推进改革不讲条件、防控风险不惧担当、改善民生不辱使命,凝心聚力于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发展。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普降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08年11月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从去年底以来,两次降息、两次降准、财政赤字规模增加……政策面连连“出拳”。对此,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明确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定向调控力度。

“7%的增速仍是一个奇迹”“质量代替数字”“中国经济从青春期进入青年期”……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多家国际媒体给出理性评论。一家电视台明确指出,“中国有保持稳定增长的自信”。这份成绩与自信,来自经济运行的新机遇、新亮点,更来自中央宏观调控的新作为,来自各地各部门对调控举措的贯彻落实。

十八大以来的两年多,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调控,展现出不少新的特征:一是强调区间调控,为增长速度与物价水平设定合理范围;二是突出定向调控,无论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信贷扶持,还是瞄准“三农”的降准、降息,精确制导取代大水漫灌;三是创新思路和方式,预调微调侧重平衡,适度干预但不盲目,必要时则坚定出手。

正是日渐丰富的调控工具箱,让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愈发从容。开局平稳的一季度数据中,表征钱袋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关系生活品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双双跑赢了GDP。“一带一路”等建设,让实际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并驾齐驱”;高铁、电力、通信、铁路等基建投资,力保经济不失速。认识新常态,必须认清宏观调控的科学与权威,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不谈条件、不打折扣,坚持发展、主动作为。

现实中,也有个别地方对调控的落实不坚决、不到位。比如,有领导干部与企业家座谈时惊讶发现,去年11月出台的一份基础设施投融资文件,大家基本上都不知道。原来是地方传达不到位,特别是配套政策没有出来,“导致诸如此类的好政策停留在纸面上”。类似的,赤字安排已达1.62万亿元规模,还有不少省份的财政资金趴在账上“打呼噜”;货币供应量目标增速12%,“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可仍有金融机构因惜贷而发生“肠梗阻”。

犹豫彷徨,甚至阳奉阴违、为官不为,表面上是作风问题,深层次则是责任与担当的欠缺。有人一听不唯GDP论英雄,便错以为可以放任自流,任凭经济下行。有人一看建设领域腐败频发,竟畏手畏脚、自缚手足,试图躲得个逍遥自在。殊不知,为官不为是宏观调控最大一块绊脚石。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我国发展的深层矛盾,新常态不是不发展了,而是追求更好的发展,各级干部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反倒更重了。

“对宏观调控阳奉阴违,就是歪风邪气。”对基层治理者而言,越是形势错综复杂时,越要讲政治、有大局观,保持住战略定力,因地制宜而非另起炉灶,扎实调研而不一叶障目。

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须有新状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任务,已经一一分解,各部门、各地区皆应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重点要把握好度。不搞强刺激,但也不能享清福。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新的“发动机”,早日形成新的“混合动力”。其实,把已有的调控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就完全可以换来更理想的速度、更优质的效益,压根用不到强刺激。

陈锦华同志在《国事忆述》中写道,不少国家的政要谈及中国宏观调控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政治优势,他们的国家做不到。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民生胜势,离不开法治的调控、严格的问责。破除“不干事不出事”的信条,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我们必将打赢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这场持久战,兑现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