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宪法:刘少奇刘源父子的精神纽带

发布时间:2016-04-05      来源: 法律读库    点击:

作者西江米巷散人。

 

2月26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宪法宣誓仪式,领誓人是刘源上将,刘少奇同志的儿子。笔者有幸亲历这一历史时刻,感慨万分。当刘源一字一句念出誓词时,不知道是否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想到这个国家几十年的沧桑巨变、风起云涌在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身上留下的一道道印痕。宪法作为国家的底线和全民的共识,既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人民命运的晴雨书。如果说宪法是活的历史,刘少奇与刘源这对父子,就是最直接的见证人。 

 

 

刘少奇同志1954年作宪法草案的起草说明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宪法草案,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关于宪法问题和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毛泽东1958年8月24日在北戴河发表谈话,说:“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能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我们每次的决议都是法,开一个会也是一个法。”“要人治,不要法治。《人民日报》一个社论,全国执行,何必要什么法律?”刘少奇同志插话说:“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看来实际上靠人,法律只能做办事参考。党的决议就是法。”

 

1967年,刘少奇面对冲进中南海批斗他的红卫兵大声说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 1969年11月12日,在孤寂、悲愤与痛苦中,刘少奇同志在河南开封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

:

从建国到反右再到文革,宪法地位的变化,似乎一步步预言了刘少奇同志命运的悲壮与曲折。时至今日,文革结束已经整整五十年,尽管仍不乏各种争论,但有一点还是有共识的:“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很多人都说,刘源顶住天大的压力,宁可不要性命,也要拿下军中的“大老虎”,是因为有“红二代”的底气与使命感。我更愿意相信,刘源上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1982年宪法出台时,刘源选择离开北京到河南任职,是追寻父亲最后的足迹;30年后,刘源选择向腐败开战,既是维护党和军队的纯洁,也是捍卫国家的宪法秩序,更是向自己的父亲致敬。

 

不知道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心安排,刘源上将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历史上第一次宣誓仪式的领誓人。当刘源面对国旗国徽,手抚宪法,庄重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宪法见证了这对父子的人生历程,这对父子也见证了宪法的伟大价值。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