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理万
来源:蔡定剑宪法学教育FUND 2015年11月12日
本文经蔡定剑宪法学教育基金会授权@大案发布
在2010年的寒冬,蔡定剑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对我们而言,蔡定剑教授是我们的家人、朋友、师长。他的离去带来社会持久的巨大震动和思考,让我们记住了那个冬季的寒冷。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认同他的理念和行动,坚信他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共同的冀望。因而在蔡定剑教授去世后,他的家人与朋友商定以他的名字成立基金——这并不只是为了纪念,而是希望能够以微薄之力推动中国宪政事业的前进。我们认为,随着时间流逝,蔡定剑这位曾经为宪政启蒙而呕心沥血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将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鲜明高大,因为他那些长篇弘论的民主理论终将成为政治常识,这不正是我们大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基金设立了蔡定剑宪法学优秀论文奖和蔡定剑宪法学优秀学生奖,以鼓励青年学子学习宪法、研究宪法学问题,推动蔡定剑教授毕生奋斗的宪政民主事业的发展。
此时回望蔡定剑宪法学教育基金的五年路程,应当列出长长的感谢名单。若无这些师友的无私帮助,基金的五年路程必会步履艰难、甚至难以起步。江平先生、郭道晖先生、李步云先生、陈光中先生、俞荣根先生等学界前辈,给予基金宝贵的支持——他们慷慨解囊为基金捐款,他们不辞劳苦参加基金活动,他们亲力亲为为基金评审投稿。每每念及这些老先生的支持,才让基金在最艰难的起步阶段有了不能放弃的理由。
还要感谢基金的评委老师们。他们多是著名的学者,忙碌于教学、研究和社会活动中;然而,这五年来他们为基金默默的付出,在短时间内审阅大量的投稿论文,并提出评审意见和推荐获奖理由。为了保证基金优秀论文评审的质量,每年的每份论文投稿都经过三位评审老师交叉匿名初审,而在终审阶段则由五位评审老师集体讨论决定。毫无疑问,这保证了论文投稿可以得到审慎郑重的对待,但也大量增加了评审老师的工作量。所以当基金收到评委老师们细致的评阅意见时,都会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每份评审意见都是评审老师们在深夜的劳作(许多评审老师是在深夜发回评审意见)、在课余短暂空歇时的辛劳(论文评审周期也恰值教学任务最为紧张的阶段)、也有老师在旅途中仍不忘评阅论文(多位老师都是在机场发回了评审结果)。
此外,在基金举办的年度颁奖典礼暨学术研讨会上,俞可平教授、王振耀先生等众多知名学者拨冗参会,并对宪法研究和实践问题发表真知灼见。事实上,颁奖典礼不仅是对于获奖青年学子的表彰和鼓励,也是老、中宪政学人对于青年一代的期许,从而将宪政建设的理念与行动薪火相传。当然,更必须要感谢基金的捐款人和热心支持的政法、北大、清华和人大四大法学院。捐款人的慷慨解囊才使基金得以运作起来,他们是蔡定剑教授的同事和朋友,是与蔡定剑教授同为法律人的律师,更多的是与蔡教授并不熟识、而仅仅是支持他理念的人。因而基金每一分捐款都凝聚了捐款人的期待,承载了他们对于“明天的中国应该是宪政民主的中国”的期望。为此,基金在资金使用方面也近乎于苛刻——除了聘请的学生助理微薄的劳务费之外,基金管委会所有委员均为兼职,管委会的所有会议从不支取基金的任何费用。五年以来,基金几乎把所有的开支都用在了奖励优秀论文和优秀学生和以颁奖典礼为契机举办年度的宪法研讨会。在优秀学生奖的评审过程中,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给予了全力的支持,推荐他们最为优异的学生参评基金优秀学生奖。
五年以来,基金先后奖励优秀论文奖获得者43名,优秀学生奖获得者40名,发放奖金累计二十七万八千元。可喜的是,基金所奖励的优秀青年也已经成长起来,他/她们已经成为了知名高校的宪法研究的中坚力量,或者已经成为了非常优秀的法律实务工作者。虽然基金不过是在他/她们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微薄资助,但是我们坚信如果有更多的力量持之以恒的支持宪法学术和宪政理念的传播与发展,那么我们所希望达成的宪法研究的繁荣和宪法行动的进步也就为期不远了。
五年的时间对于个人的生命而言,是一段不短的历程;但是对于宪法研究和宪政建设而言,则是非常短暂的历史一刻。在蔡定剑宪法学教育基金成立的五年时光中,基金的工作正在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基金的态度与目标也愈发明确和坚定。蔡定剑教授在弥留之际多次言及“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对于宪法学者、法学学子、以及关心国家命运的公民而言,保持一颗追求更良善政治的期望,不改对于宪政民主制度的追求,就是我们的赤字之心。孟子曾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如果说基金在五年前初设之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而五年后的现在,基金仍不改初心,仍抱持对于宪法研究和宪政事业的赤子之心去做每一项力所能及的工作。基金愿与诸位支持基金理念的朋友,守望相助,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