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张千帆:实施宪政才有良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5-08-13      来源: 思享学人    点击:

十八大之后,深化改革成为各界的共同呼声,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也频繁释放出深化改革的信号。遗憾的是,在各界的改革呼声中,“宪政”——这一建立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当中国的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无论是知识界还是中共新的领导抑或普通公众,都不应忽视宪政在深化改革当中将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观中国3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改革和开放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在这段历史周期中,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法治水平、民众生活水平乃至社会民主的水平,较之30年前,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30多年以后,社会深化改革的吁请之声再起,而此时深化改革所面对的局面较30多年以前已经大为复杂。虽然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现代化”方向的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30多年中,尤其是近15年中,既得利益群体不断固化,利益所得不断板结,从而形成了一种阻碍深化改革的利益群体。

客观而言,这一群体在中国当前的权力架构中,拥有更为强势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当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共识并将深化推进之时,必须警惕既得利益集团利用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深化改革引入歧途,进而攫取更多自身利益,从而与“深化改革”的初衷背离。

这是中国绝大多数人不愿看到的情况,要避免这种状况发生,实施宪政是最佳且唯一的选择。“宪政”的核心之一是“约束权力”,只有既得利益群体的话语权、影响力被彻底约束,中国未来的深化改革方能成为一场“良性的改革”,而不使改革沦为既得利益群体摄取自身利益的“工具”。

改革也要分好坏

在中国,法治改革有一个规律十分讽刺,这个规律就是良法难落实,恶法则落实尤其快。

如果以社会公众利益作为最基本的标尺,改革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良性改革”和“恶性改革”。良性改革是正面积极的改革,是对制度或政策弊端的纠正,是有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的改革。恶性改革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

改革已30多年,良性还是恶性的判断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把改革分为阶段。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9年;后一阶段就是后来的20年。前一阶段,总体看上去改革是好的,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大体属于良性改革。

但是,对于后20年改革的评价,却有必要“一分为二”。经济体量的迅速增长有目共睹;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意识不断完善。这些都是对近20年改革无法否认的客观评价,是良性改革的一面。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经济总量的增长没有带来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可能还有所降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够接近权力的群体,相比于社会公众,能够从近20年的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个群体既包括煤矿矿主、房地产开发商这些财富迅速增长的商人,也包括通过以改革之名,强化自身权力,获取更高“对价”的官员群体。如果以这个角度去观察近20年的改革,在部分领域,改革是“恶性改革”。

在“恶性改革”这部分中,突出的特征是行政权得不到约束。与此同时,在这个历史周期内,却是中国立法数量最多、立法进程最快的一个历史时期。其中不少立法有很先进的理念,但问题在于良好的法律得不到落实。中国的法治改革规律是良法难落实,恶法则落实尤其快。

这说明,我们实施的不是彻底的“宪政”。权力对于法律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直存在甚至不断增加,围绕在权力周边的既得利益群体,自然选择那些有利于自身利益攫取、自身权力强化的法律加以高效落实。如此往复,既得利益群体可以通过影响“国家意志”来使自身的利益不断得到强化。

如今,当中国又一次走到深化改革的十字路口之时,改革者们可以“轻易地”感受到既得利益群体的强大,而他们的强大,实际上就是来源于未能有“宪政”对权力进行制约。然而,与“制约权力”最为相关的司法改革,如今却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虽然我们已经有了统一的司法考试,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客观而言,这些改善十分有限,也仅局限于表面。

行政权得不到约束,就会滋生公权滥用、贪污腐败的情况,并且向严重的方向演化。

警惕“改革异化”

只有公民的诉求,没有宪政的制度去保护这种诉求,良性的改革也是无法进行的。

如果我们在将要开始的新一轮深化改革中,不能有效地实施宪政,从而对受到既得利益群体游说和影响的“权力”加以制约,就必须警惕另外一种风险,就是“改革异化”。

所谓“改革异化”,与现行的改革产生方式有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过知识界、政界和社会公众广泛讨论和良好互动之后推进的。但是,在此后的改革过程中,类似的讨论和互动越来越少,改革成为了权力主导的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权力有了极大的话语权,而围绕着权力形成的既得利益群体,则通过对“权力”施加游说,使改革朝着有利于扩大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

改革之所以称为改革,即是最终让大多数人受益,但当其成为特殊利益集团做大自身利益的途径之时,改革就徒有改革之名而无改革之实,从而形成了“改革异化”。但为什么在部分领域“不能使大多数人受益的改革”还能进行下去,关键的原因在于人民在改革过程中的缺位。比如,2001年版的《城市拆迁条例》就是一例。

地方政府不受制约的行政权力和通过拆迁获得开发利润的商人群体,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在2009年导致了震惊全国的唐福珍自焚事件。所以,尽管2001年的《城市拆迁条例》本身看起来并不可怕,但是一旦执行起来效果会显得非常可怕,原因就是权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制约。

更为典型的例子是高考命题制度改革。应该说,高考命题制度的改革,是“民心所向”,也正是顺应这一民意,改革得以开展。然而,在这场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从制度设计到实施方式,都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参与,最终是行政权力确定了以“各省自主命题”为主要特征和结果的改革,最终产生了如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问题。在 2002年以前,尽管社会各界对高考命题制度多有诟病,认为必须改革,但却至少是“全国一张卷”,不存在异地高考考题不同的问题。

这项改革的名义是通过地方自主命题,实现高考评价制度的“多元化”。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却为权力在掩盖录取分数不平等方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由”。因为各省的命题不同,自然同一大学的录取分数是否平等的问题,就没有可比性。这样的改革,对大学招生的平等非但没有半点好处,而且使得我们失去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统一的衡量标准。

改革为什么会异化?因为改革是一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关键看改革的主导力量是谁。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任何人都是理性的,都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因此,谁主导改革,就对谁有利。按照这个逻辑,由人民主导的改革,才能越改越好。由受到既得利益群体影响的官员主导的改革,只能越改越糟。

“改革异化”的关键在于人民缺位,人民缺位的改革,必然导致改革倒退。良性改革必须符合一些条件,我认为至少要符合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这种改革必须允许平民大众、社会老百姓的参与,他们可以向政府表达他们的基本诉求,至少要能够对他们认为对自己利益有害的诉求说“不”,要能够抵制政府的一些有害政策或者是以改革的名义做出的政策。另外一方面是政府的政治精英、官员足够开明,欢迎大众的参与。如果态度不积极,至少能够宽容公民参与,并且在社会压力之下,为了能够延续长期执行,而自愿推行良性改革。

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良性改革才能进行下去。只有公民的诉求,没有宪政的制度去保护这种诉求,良性的改革也是无法进行的。从1978年到1989年之间的10年改革定性有了与公众的良好互动,但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如此,改革的推动机制并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如果改革不符合这两种条件会怎么样?只有两种结果,改革不是越改越好,就是越改越糟。

作者为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