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如何让宪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发布时间:2015-08-10      来源: 地方立法网    点击: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路江通
 
宪法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讲,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方利益达到相对的协调。而宪法是一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调整社会各方利益的总依据,宪法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但在实践中,宪法很难发挥这样的作用。基于两点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宪法离社会还较远。1、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没有很好地实施。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利益表达有公平、畅通的渠道,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法设计的人民利益代表机关,人民的代言人,是综合、协调和表达各方利益的法定形式,当利益发生矛盾争执不下时,那就要到人大通过投票来解决。这种形式可能不一定会产生最佳的解决方案,由于她提供的平台、遵守的程序是法定的,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这个方案就会得到遵从和尊重。但现实是,人大这个宪法设计的人民利益代表机关成为社会决策的边缘,成为安排老干部的“二线”,权力虚置,难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益主体表达自己的利益必须借助其他政治渠道,或采用非法定的方式,这就影响了社会公正。2、宪法的非司法化造成利益主体很难根据宪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宪法规定的结社、出版等权利还很难主张,再如对违宪案件还难以进行审查和追究。第二个理由是宪法本身还有缺陷。虽然八二宪法相对前几部宪法而言,是一部不错的宪法,而且也进行了四次重要的修改,使其能够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看,也还有不足。如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罢工权尚未规定。对公权力的制约也有缺陷,如对领导权的制约就没有规定,权力制约的环节也有不科学之处,中央与地方分权不清,又造成制约的困难。这些也都影响了宪法对和谐和社会的根本保障。
那么怎样才能让宪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人大是宪法规定的代表、综合、表达人民利益的权力机关,也是社会各方利益主体表达利益、争取利益的合法场所。当然,人大解决利益冲突的方式只不过是投票而已,也许这种投票方式,并不是解决争端的最好的方式,但这是目前解决利益冲突合法的、也是最公平的方式。而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程序上都不公平、不合法,我们就很难判断结果是否公平。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宪法设计的政治制度都无法有效运行,我们就无法判断这个社会是否有宪政。如果是这样,我们宪法的权威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其次,建立违宪审查制度。要使宪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就一定要有违宪审查制度,否则,宪法都敢违反,什么样的公民权利不敢践踏。这一问题已讨论多年,但现在是着手实施的时候了。我赞成在全国人大建立宪法委员会,以解决违宪审查问题。
  第三,修宪。公权力是配置资源的国家形式,是分配社会各方利益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不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通过修宪,对凡是可以配置公共资源的权力进行约束和限制。要通过精心的制度设计,让每一项权力都不能脱离监督,让每一项监督都承担起法律的责任,切实保证权力运行在法律规定的界限之内。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