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华炳啸:第三届宪政与社会主义论坛基本共识

发布时间:2015-07-17      来源: 爱思想    点击:

第三届宪政与社会主义论坛基本共识——服务改革总目标,开创研究新范式

   (2014年1月11日-12日)

    

   由《宪政社会主义论丛》编委会、西北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宪政与社会主义论坛--“制度建设与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月11日-12日在西安市钟鼓楼广场的文苑大酒店成功举办。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广东省社科院、广东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泰山学院、重庆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委党校、长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榆林党校以及外交部、人文杂志社、西安市税务学会、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社科文献出版社等12个省(直辖市)28家单位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本届年会紧扣研讨主题邀请了10名编委参会,其他参会者以青年学者为主。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共进行了近18个小时,共有30位与会代表做了精彩发言。

   研讨会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十小节,主要围绕“中国问题与研究范式--问题、概念、方法与思想进路”、“比较视野中的转型问题”、“政党-国家体制下的转型问题”、“制度建设--人大、政协与选举制度的完善”、“治理现代化与宪政建设”、“经济基础与宪政建设”、“制度建设与治理现代化专题研究计划”、“基本共识”等议题,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地开展了内容丰富而深入的研讨交流。

   在研讨会上,华炳啸作了《制度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是新改革时代主题》的致辞,致辞指出:把宪政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把权力关进宪制的笼子,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正是新改革时代的要求。作为宪社学派的学者,我们理应守护学术信念,坚持“在学治学”,无论风向怎么变换,都要坚持研究我们的核心命题--即宪政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在探索宪政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有宪政、无社会主义,或者是有社会主义、无宪政的情况,都将是我们宪社学人的失败。宪政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没有宪政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要对中国国情的复杂性、转型的初始条件与治理现代化的艰巨性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冷峻的观察分析。从这一起点出发,我们将努力推动宪社学派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围绕“制度建设与治理现代化”主线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在大历史观与比较视野中着力凸显中国问题意识、破解转型改革难题,力争形成一批足以和国际学界对话并能为思想史所关注的学术精品。在研讨会上,华炳啸还以《宪政社会主义的研究范式与历史机遇》为题作了主旨发言,强调要探索和开创宪政社会主义研究新范式。

   “法治三老”之一、编委会副主任、权威法学家郭道晖先生在《宪政社会主义研究的希望在青年学者》的致辞中指出: 要想了解宪政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把这几个界限搞清楚。宪政社会主义不是一个政治派别,不是一个政治运动,也不是有组织的团体,而是正处于形成发展中的、学术性的、开放性的、松散的、包容性的学派。这些宪社学派学者只想在学术上、在学者圈子里探索宪政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可能性及其现实路径,供治国理政者参考。简单说,我们都是承认八二宪法的,要求实行八二宪法中符合人民利益需要、符合宪政要求的原则与规定,当然也包括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现行宪法,但不是推翻现行宪法,不是另起炉灶。也就是说,要在中国现有的基本制度底下来讨论宪政建设问题。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前途光明,大有可为,而宪政社会主义学派的希望在一批有担当、有学识、有智慧的青年学者。希望这个学术团队能凸显问题意识,拿出学理厚重、理论创新的学术成果。我们这些编委会的老人们,愿意积极支持学术新锐,为你们的学术成长搭起人梯。

   创始编委、权威经济学家何炼成先生在《宪政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发展的理论》的致辞中指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讲,深化对宪政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认识都很重要。社会主义可以采取宪政的方式,而且宪政应当居于更优先的位置,没有宪政的规制和保障,社会主义就会出大问题。没有宪政的规制和保障,只靠权力的控制和压制,势必导致这个共和国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巨大的争议和危机,乃至出现颠覆性悲剧,那么历史也就会被改写。宪政社会主义是我们现在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思路,能够使政治法律制度与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相适应。现在研究的“宪政社会主义”,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平稳地实现民主转型,实现民主治理的现代化。表面上看起来,宪政社会主义好像有些地方还不够民主,还要有党的领导,但从实际的政策讨论、政策选择、政策拟定过程以及国家治理功能上看,我们所能实现的宪政社会主义的改革,完全符合我们当前的实际。实践也可以证明,而且将要证明只有搞宪政社会主义,经济才可以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基于客观规律的判断。

   创始编委、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政治学家周树智教授在题为《论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的发言中指出:20世纪80-90年代是宪政社会主义学派在中国孕育阶段;21世纪初10年代是中国宪政社会主义学派萌发阶段;21世纪第二个10年代是中国宪政社会主义学派正式形成阶段,而西北大学是宪政社会主义学派的策源地和孵化基地。宪社学派虽然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但完全形成还要靠学派同仁今后7年的努力拼博奋斗,拿出一批专著与国际学界交流对话。从宪政主义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古典宪政主义、近现代宪政主义与当代宪政主义三个历史时期,宪政社会主义是当代宪政主义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学术思潮之一。

   国家行政学院魏宏教授代表《宪政社会主义论丛》编委会作了论坛总结发言。魏宏教授指出:连续三届年会我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是讨论最深入、最扎实、思想最开放、感受也最深的一次。讨论宪政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不能只从观念理性思考,还必须立足经验理性,不要想什么是最美好的,而要想什么是最可能的,学者既要有道德良知,也要有理性智慧。宪政是中国的宪政,社会主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那么中国的宪政社会主义就应该扎根在中国问题的根基上。从现行的政治制度来看,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已经有充分的空间让我们实现宪政社会主义,不是说体制不需要改,而是说最重要是机制的塑造,这个机制塑造最根本的环节就是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过两天的学术研讨,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华炳啸根据与会学者的发言和讨论,拟定了本届年会的六点基本共识。经过与会学者认真讨论,一致同意形成基本共识如下:

   第一,重申二届共识。我们重申以“制度创新驱动与宪治新秩序”为主题的第二届宪政与社会主义论坛的六点共识,其要点是:没有宪政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宪政社会主义就是以宪政规制社会主义、以宪政发展社会主义、以宪政保障社会主义;官方使用“宪政”这个词的时机已经成熟,宪政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共性即规限权力,特殊性就是说我们所主张的现阶段的宪政就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权为民所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特定意义上的宪政;宪政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未来十年将是宪政改革成败攸关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启动期;要在有共产党领导的体制下实现宪政,这是一条新路,这个新路需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强化宪政国家认同,构建宪政新秩序;宪政社会主义研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服务,而国家和社会也要为宪政社会主义研究和学术自由、学术繁荣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和良好条件。

   第二,凸显一条主线。我们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政治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并一致同意以十八大提出的“制度建设”与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现代化”为主线,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入推进“制度建设与治理现代化”专题研究。

   第三,服务一个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一总目标,我们将深入研究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内容及其路径,而宪制建设是国家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宪社学人,我们愿意在宪政建设的基础上,为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与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学理支撑。

   第四,紧扣一个命题。宪政社会主义学派(简称宪社学派)是一个致力于探索和研讨宪政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学术共同体。作为宪社学派的学者,无论风向怎么变换,都要坚持研究我们的核心命题--即宪政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在探索宪政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有宪政、无社会主义,或者是有社会主义、无宪政的情况,都将是我们宪社学人的失败。我们要对中国国情的复杂性、转型的初始条件与治理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冷峻的观察分析,认识到“宪政社会主义”仍然只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规范性的理论构想,宪政能否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如何结合、结合过程中如何规避和控制风险等问题,最终取决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政治场域中的各种因素、条件等复杂变量如何演化和相互作用,而现实的社会经济结构、权力结构、利益格局与政治力量博弈关系等因素与规范性愿景相互构造,发挥着更为根本的决定作用。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出发,能否在利益妥协、思想交融中形成新改革共识,是新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宪政社会主义研究为达成这种共识提供了最具有整合力的政策选项与最具有可行性的改革路径,同时也开辟出了一个具有开放性、原创性、独立性、包容性与可能性的学术思想空间。无论历史最终呈现的是怎样的一种结局,深入研讨宪政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始终都具有着重大而独特的学术价值。

   第五,开创一种范式。国内学者认为,所谓范式,大致可以说是指获得了一批坚定拥护者“学术共同体”,同时又为某个领域提供了比较稳定且有待解决的一组核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进路和共享规则的研究成果。宪政社会主义研究范式在当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核心问题:宪政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的可能性、现实路径及其风险控制策略;(2)学术共同体:认同《宪政社会主义论丛》的基本原则、价值追求并以编委会为核心的学者群体;(3)一系列为学派所共享并引用的代表性研究文献:《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说》(华炳啸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2011年1月修订版)、《宪政社会主义论丛》第1-4辑(华炳啸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第1辑《大国复兴的宪治之道》,12月出版第2辑《政党、社会与自由》,2012年8月出版第3、4合辑《复合民主与治理转型》),相关代表作则有《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郭道晖著,译林出版社2009年12月版)、《走向宪政》(蔡定剑、王占阳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1月版)、《权力论》(魏宏著,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3月版)、《复合民主》(林尚立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7月版)等等;(4)一套理论框架及其解决问题的基本进路:《超越自由主义》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宪政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路与顶层设计》(见《宪政社会主义论丛》第1辑)、《新改革时代的政治逻辑与改革战略》(见《宪政社会主义论丛》第3、4合辑)、《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郭道晖著)则提供了一种基本进路,同时,宪政社会主义把“宪政优先、宪法至上、复合民主、多元共治、社会本位、混合经济”作为核心理念,在研究方法上,则坚持实证研究、规范研究、规律研究、比较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虽然,宪政社会主义已经初步具有了一种研究范式,但探索和开创宪政社会主义研究新范式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在共享的概念及规则体系、研究方法、原创性的代表性成果等方面获得更多的理论突破及其建树。与会学者认为,要形成成熟的研究范式以及广受学界认同并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宪社学人还需要经过至少5-7年的不懈努力。

   第六,担当一种责任。研究宪政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的可能性、现实路径及其风险控制策略,探索和开创宪政社会主义研究新范式,是现阶段宪政社会主义学人的学术使命及其责任。要完成这一学术使命及其责任,就必须怀着“扎扎实实做调研、老老实实做学问、实心实意破难题、实事求是做剖析”的务实求是态度,不预设价值立场、不戴有色眼镜、不妄下断论、不迷信权威,真正做到超越左右之争、秉持学术立场、展现多元视角、形成比较视野,争取拿出一批学术功底深厚扎实、现实关怀有的放矢的学术成果。在现阶段,宪社学派的青年学者要有坐冷板凳、淡泊名利的学术献身精神,要有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中国问题、破解中国难题、开创中国学术的思想原创精神,同时更要有跳出现实政治之外、恪守学术观察研究立场的独立精神。宪社学派无意介入现实政治过程,而更愿意担当起中国新改革时代社会政治变革的观察者、研究者、诊断者的独立角色。因此,所谓“宪政社会主义”不应当被误解为一种新的主义话语,而只能被正确地理解为一种致力于研究宪政与社会主义结合之道的学术范式。宪政与社会主义(其现实的核心问题是宪政与“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制”)究竟能否有机结合?能否开创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宪政制度模式的一种新宪政制度文明或“中国宪政模式”?这种结合的可能前景是否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社会主义内在价值的新生?这种“中国宪政模式”的制度构想能否有效降低中国转型的成本与风险?能否在中国转型中相对于“西方宪政模式”展现出其独特的制度优越性?对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在经历了2013年宪政论争之后,已经难以武断地给出唯一的或令人信服的确定答案。过去,我们常常从良好愿望出发主观认定宪政能够与中国特色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制”结合起来,希图以宪政规制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形成新的宪政制度文明。但反宪政观点的存在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种构想的阿喀琉斯之踵,不得不警惕自身的规范冲动与乌托邦情结。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未来的改革仍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对反宪政的观点还是对那些认定“宪政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的自由主义宪政观点,我们都必须认真面对并做出具有阐释力、说服力的回答。对于中国的未来方向,宪政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未必是必由之路,而只能假定宪政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重获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面临着来自新权威主义、民族主义、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以及自由民主主义等不同力量的牵制和影响,这些影响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则呈现为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博弈过程。作为学者,我们只能肩负起学者的学术责任,对宪政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的可能性、现实路径及其风险控制策略等核心命题做出客观理性的研究分析,从而为那些有历史责任担当的政治精英、社会精英以及共和国公民提供可供评估和选择的参考选项及其利弊清单。同时,我们将继续秉持中道理性的学术立场,坚持超越左右、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寻求共识,恪守“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思想原则,把宪政与社会主义关系这一最艰巨最复杂的“中国问题”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无论风向如何变幻,以现实的“中国问题”为导向的宪政社会主义学人都将以最大的谦卑与坚忍,为一个万马奔腾、龙马精神的进步中国而书写“中国学术”的原创篇章。在马年春节到来之际,《宪政社会主义论丛》编委会谨向所有参与和关注宪政社会主义研究的学界同仁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节日祝福,并以一副春联--“千里马竞出、万马奔腾,中国龙觉醒、飞龙含宪”,共祝伟大祖国“龙马精神”(横联),走向复兴。

    

   (华炳啸 执笔)

   

进入 华炳啸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宪政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1760.html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