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郑永年:中国的宪政、法制与法治

发布时间:2015-07-08      来源: 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    点击:

 近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持续的“宪政”之争,直到中共十八大四中全会出台以“法治”为核心的改革纲领、强调“法治”的前提是“依宪治国”才告一段落。但这场争论远没有终结,因为中国社会对宪政并没有多少共识。从左派和自由派之间对宪政的争论,和对“法治”截然不同的解读来看,争论会随时再发生。实际上,在中国还没有确立主流社会所能接受的“宪政观”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会继续被左、右两个极端的宪政观念所左右。

     左派还是在继续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在法治方面,左派的很多论述仍然停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资产阶级法权”阶段。左派否定宪政,把宪政简单地视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实行宪政就是西方化。尽管老左派和新左派在很多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反西方方面是高度一致的。他们甚至简单地把所有的中国问题视为是西方影响的产物。因此,走到极端,左派必然走向“关门主义”,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最终走向落后,走向挨打。

     中国的自由派主张中国要实行西方式的宪政,并把宪政和西方式的多党制、三权分立、选举等制度等同起来。他们经常看不到西方宪政背后的实质,而过度注重形式化的东西。在“法治”方面,自由派则经常对“法治”过度“发挥”。“法制”被经常曲解为rule by law,即统治者用法律统治社会,而rule of law(法治)则表明统治者本身也要服从法律。

     这里涉及到的是共产党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如果是rule by law,只是表明共产党根据法律来统治社会,而自身则超越法律之上;如果是rule of law,表明共产党自身必须服从法律。当然,在自由派看来,在一党统治的体制内,不可能产生法治,如果没有类似反对党那样的外在制约和“三权分立”那样的内部制约,共产党本身不会自觉服从法律,而会站在法律之上。自由派因此幻想着能够把中国转型成为另一个西方国家,实行西方那样的宪政。

     尽管左、右派的宪政论述似乎表现为中国的“主流话语”,但都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左派把宪政视为是西方化,再反过来反对中国实行宪政。这里的“西方式宪政”实际上只是一个“稻草人”。除了自由派,没有多少人认为中国应当实行西方式宪政。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不实行宪政,实行的又是什么样的制度呢?宪政不仅是近代以来,数代中国人的愿望,也是迄今为止最为稳定的政体形式。

     孙中山先生的理想是宪政,其建立的国民党的目标也是宪政,只是后来国民党不搞宪政。共产党革命时代的理想是宪政,其夺取政权之后的理想仍然是宪政。1954年宪法的制订表明,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是要实行宪政的;1982年宪法的确立表明,邓小平领导的共产党也是要实行宪政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法治和“依宪治国”方案表明,今天的共产党也是要实行宪政的。

     自由派要照搬西方宪政,忽视了在非西方世界照搬西方宪政有太多失败的案例这一事实。孙中山先生开始时就是想照搬西方宪政,实行西方式的多党议会民主,后来以失败告终。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很多国家在理论上都是西方式宪政国家,具有多党制、选举、三权分立、自由媒体等等所有西方所拥有的制度体制,但就是没有一个是运作得好的。

     一党主导下的宪政体制

     在一些国家,宪政名不符其实,停留在纸面上;在另一些国家,宪政往往和无政府联系在一起。即使在西方,在工业社会时期运作良好的宪政,在后工业化时代也遇到了巨大挑战,出现多党之间互相否决、“一人一票”只是为了实现“一人获取一份(福利)”而非“一人贡献一份”、金钱政治、富豪政治等等现象。西方如何应付这些挑战和实现可持续的宪政,仍然是未知数。

     如果继续被左、右派主导中国宪政话语,等待人们的未来可能只是无政府。中国政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所需要直面的是如何建设一党主导下的宪政体制,包括法制、法治和司法独立等等方面。

     要确立一党主导下的宪政,法制是根本。任何社会,法制都很重要,是法治的前提。一党主导下的宪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远比多党制下的法制建设来得重要。在多党之下,存在着外在的制约因素。一党主导下的宪政,内部制约要远比多党制宪政强,因此法制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需要通过更多的法律制度来实现有效的内部制约。

     尽管法治变得重要起来,中国远没有完成法制建设。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法制建设是邓小平的功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过去的30多年里,法制建设有很大的进步。中共十八大之前,一些领导人匆忙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不过,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中国在过去的年代里,关切的是经济立法。因为执政党的主要目标在于经济发展,不难理解大多数法律都是有关经济活动的。

     中国的社会立法远未完成,在很多方面仍然空白。例如社会权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等方面,还没有基本法律制度。民法、刑法和诉讼法等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尽管具有悠久法典传统,但到现代还没有出现一部符合时代需要的《民法典》。政治上的立法更是少得可怜。社会领域的法律空白,导致了社会领域的大破坏。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往往以破坏社会领域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法治当然也是中国宪政的目标,并且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称“法的精神”。简单地说,法的精神包含两方面。一是法作为客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必须具备服从法律的意识和文化。如果没有法的精神,即使拥有最好的法律,也只会是一纸空文。

     在人们怀疑中国能否实现宪政时,中共四中全会所颁布的改革方案,已经在制度层面构建中国宪政了。四中全会并没有回避共产党和法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界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同时任何组织(也包括共产党本身)必须服从法律。四中全会所界定的“法治”要普遍适用于社会、经济、军队和执政党本身的治理,所以应当说是广义的法治而非仅是法学家所界定的狭义法治。

     执政党在掌控法律的同时服从法律,这是普遍现象。在所有国家,执政党都是立法的主体,通过其控制的议会或者国会立法,执政党可以根据新的情况立法,也可以修改法律,甚至废除法律。不过,一党主导的宪政下,司法仍然可以实现相对独立。执政党控制立法,但法律一旦到位,政治便要终止,需要专业的司法组织和人员来执行法律。

   

     需要一批政治企业家

     四中全会在这方面已经走出了重要几步,包括建立巡回法庭、建立跨区域人民法院、法律从业人员专业化、实行领导人干预司法终身追究责任制。如果说前两方面所要解决的是司法地方主义,后一方面所要解决的是各级领导人随意干预司法程序的问题。

     无论是司法地方主义还是领导人干预司法,都是中国司法领域最为核心的问题。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一旦失守,社会正义便荡然无存。而这道防线失守,大多是因为政治人物对司法的干预。这些制度设计很显然是要界定政治和司法之间的边界,防止政治人物随意干预司法的公正性。

     当然,中国要实现一党主导下的宪政仍然任重道远。人们首先需要从目前左、右派那些脱离中国现实的毫无用处的讨论中挣脱出来,更不能让左、右派的宪政话语绑架了中国宪政。要避免左、右派陷阱,就需要认真深入探讨一党主导下的宪政、法治和司法独立等问题。在理论上,人们并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更多的领域是空白的。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就很难有有效的法治改革和建设。在实践层面,中国更需要制度创新。从四中全会所确定的制度设计来说,这种制度创新是可能的。

     无论是理论还是制度创新,中国需要一批政治企业家。从实践层面来看,西方式宪政既非理想,也很难超越西方边界。如上所说,非西方发展中国家有太多失败的宪政案例。不过,也有成功的例子,例如日本和新加坡等。这两个国家实行的都是“一党独大”体制,即一个执政党长期执政。不过,“一党独大”并没有妨碍这两个国家实行有效的宪政。

     有效宪政的关键在于这两个国家的政治精英,能够有效地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西方的一些最优实践结合起来。以自己的文化为体,以西方的制度工具为用。同样,中国如果不能出现一批政治企业家,能够把西方的一些最优实践和自己的最优实践、文化价值观有效结合起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很难建立中国宪政。

     这里就涉及“关键少数人”的作用问题。无论是日本、新加坡还是其他成功的案例,都是因为“关键的少数人”,也就是政治企业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因为“关键的少数人”,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是。制度是“关键的少数人”设计的,也是在“关键的少数人”践行之后得以制度化的。

     中国宪政是否成功也同样取决于“关键少数人”。例如,如果执政党的精英不能践行法治,如何可能要13亿老百姓来服从法律?执政党最近提出的“四个全面”,其中两个“全面”就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全面治党。可以预见,把法治和治党结合起来,应当是中国宪政之路的突破口。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宪政   法制   法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法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90226.html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