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于建嵘:官员的“权力傲慢病”如何养成?

发布时间:2015-07-07      来源: 原载人民论坛 共识网    点击:

“各级官员已经将“政府花钱不需要向民众交待”看作是理所当然,自然在面对媒体和民众的监督要求时,难免感觉遭遇了“无理要求”,斥责这种说法简直是“胡说八道”。”

共识君按:本文原载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来源。

 

 

近年来,中国少数官员雷语不断。媒体和大众对此类现象的解读,一般倾向于归咎为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问题,指出这些官员简直是智商欠缺,才会说出连基本常识和逻辑都不具备的言论。

 

但实际上,这些官员当中的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的供职于中央部委多年,他们不仅不缺乏基本的常识,而且对于得失利弊的算计格外精明,多年宦海沉浮的经验使得他们语言表达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

 

他们之所以频频在公开场合敢于雷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养成的权力傲慢。

 

长期的舆论控制及对民意的回应太少,使官员的言行比较任性。在我国,由于政府对媒体的管控较为严格,官员不当言论的传播受到严格限制,养成了少数官员信口开河,任性妄为的“毛病”。

 

只是随着自媒体时代到来,人人都成了记录者,才让许多官员的雷行雷语曝光,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让许多官员不适应。他们更多的是想办法引导舆论,很少认真检讨自己的失误。

 

更何况,很多官员即便迫于舆论的压力,在风口浪尖上暂时被“免职”,但待遇依旧,过了一年半载,又重新“上岗”,有人甚至还能步步高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原因,还是我们的体制缺乏对各级干部制度化的民主监督渠道,民意无法直接对干部的利益施加影响,没有形成硬性的约束。

 

政治常识缺乏,是非不分,使官员将错误奉为经典。公共言行考虑不周造成的失误与官员肆无忌惮违背常理的言行是有本质性区别的。我国少数官员的“雷语”,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

 

例如前不久,针对民众要求“公布两会开销”的呼声,有官员声称“要求公布两会开销,简直是胡说八道”。可事实上,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开销属于行政成本,理应向民众公布。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干部不受民众监督已经习以为常。整个政府行为,尤其是财政行为长期缺乏民主监督,政府花多少钱,怎么花钱都从来不需要征求民众的意见,也无需对民众公开和负责。

 

人的意识和行为都是长久以来的行为和习惯塑造的,各级官员已经将“政府花钱不需要向民众交待”看作是理所当然,自然在面对媒体和民众的监督要求时,难免感觉遭遇了“无理要求”,斥责这种说法简直是“胡说八道”。

 

也就是说,官员傲慢实际上暴露的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沉疴痼疾。这种言行虽然不会造成直接的物质性损害,但是对国家治理的消极影响却是十分严重的。

 

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各级官员既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又是执政党的干部,官员的言行代表着政府的权威,也代表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如此不负责任、违背民心的言论,直接破坏了执政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从更加具体的层面上讲,这种官员言论肆无忌惮的现象,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无疑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对我国广大的干部队伍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近年来官员这些雷语借助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体传播的程度几乎是家喻户晓,干部的“傲慢病”也就由此而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干部队伍形象。

 

而对干部队伍群体形象的破坏直接导致各级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政府在民众当中的威信不断下滑,政府言论的公信力越来越低。

 

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的官民对立情绪严重,这种不负责任的官员言论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民众针对干部群体的愤怒具有弥散性,几个不负责任的官员加剧了民众心中对整个干部队伍的负面看法。

 

在一些民众眼里,已不再对干部群体作出区分。他们一说起官,眼中就露出愤怒的火来,甚至滋生出仇官情绪。这样的官民对立的情绪不仅加剧了国家治理的难度,而且是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重大威胁。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