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凌斌: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

发布时间:2015-05-30      来源: 爱思想    点击: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体系是历次党的报告中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概念。在此之前,从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后,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是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是党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的重要转变。

   

   学术研究:从“良法”到“善治”的探讨

   这些年,学术上关于法治的讲法特别多,无法详谈。但是不管是中文的“法治”还是英文的“法治”(rule of law),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法”,一个是“治”。从“法”的角度来讲,核心是“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法治的重点是“立法”和“普法”。立法之后普法,就是以往常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治”的角度来讲,法治不光要有良法,还要有善治,关键在于“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这就要在强调“立法”和“普法”的同时,落实“执法”、“司法”和“守法”,也就是形成和贯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学界最初研究法治时,争论“法制”与“法治”的差别,实质就是更多从“法”的角度理解法治,还是从“治”的角度理解法治。从“治”的角度理解,就需要从实践效果看,到底人们在知法、懂法以后,是不是在守法、用法,特别是能不能够遵法、信法。这一认识,从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经历了一个从良法到善治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在十六大、十七大到十八大报告中的措辞变化,看到这一转变过程。

   

   党的报告:执政理念清晰发展

   十六大报告主要在两个部分讲了与法治有关的内容。核心目标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个部分的用语都是“法制观念”,也就是我们讲的“法律意识”。法治的基本目标,是官员和民众都要知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法律规定,遵循什么规则和程序。法治的基本思路,是从立法到普法,再从普法到用法。这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部分讲得非常明确,第一是立法,第二是普法。报告中讲述法治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一时期,法治建设的重点是“法律体系”和“法制观念”,内容主要在于立法和普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开始有专章论述法治,即“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内容承前启后,前半部分与十六大报告大致相同,除增加科学、民主立法的内容外,确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措施落在立法层面:“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随后的部分增加了很多新内容,开始强调“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个层面,提出“法治精神”这个新概念。大致在同一时期,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第二个司法体制的改革纲要,国务院也出台了依法行政的改革纲要。

   十七大报告法治部分的总体思路,是“法制”与“法治”两者并重,既讲“法制观念”,又讲“法治精神”,既强调“良法”,又强调“善治”。这意味着,法治的“善治”这个层面的内容开始逐渐增加,对执法和司法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主要围绕法治的“善治”层面,专章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内容上也是承前启后。前一部分内容对十七大报告作了凝练概括,与“善治”有关的内容更为突出和强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普法”不再作为“良法”的延续,而是成为了“善治”的基础。相比于十七大报告中“法治精神”和“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的论述,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法治理念”和“尊法”意识。这都是从“善治”角度加深了对法治的理解。十八大报告更为重要的论述,是提出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全新概念,从法治的角度对“治国理政”的治理能力做出了明确论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涵盖了“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四个方面,涵盖了党和政府各项工作内容。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法治内容承前启后,经历了从“法制观念”到“法治精神”再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的法治发展,使得法治的“新十六字方针”应运而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法治中国”的法治目标。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发展变化。

   

   四中全会:善治关键是党的领导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出了全面论述。《公报》论述的内容,集中在三个层面。首先是一个本质特征,即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二是五个具体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三是两个协同坚持,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是法治观念从良法到善治的根本转变。从善治的角度来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关键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公报》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就是贯彻在社会主义法治的“五个体系”当中。正如《公报》的明确宣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经验”和“根本要求”。

   “法治与政党”问题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这一问题,应当首先理解中国政治的基本逻辑。中国政治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可考的历史传统。古代的中国政治是一种混合体制,是在礼治和法治之间维持动态平衡。现代中国政治的动态发展,始终面临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始终需要“领导者”的平衡和操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基本职能,就是在群众政治和科层政治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要保持两种思路之间的必要张力,这样才能有发展的动力;也要维持两种思路之间的基本平衡,这样才能有体制的延续。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法治道路还将继续发展。群众路线与职业主义的张力与交织仍将继续,通过党的领导,维系一种动态平衡。这将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

   凌斌,单位为北京大学法学院。

   

    进入专题: 法律体系   法治体系   治国理政  

本文责编:lihongji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法学 > 理论法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8438.html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5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