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江平:关于中国立法

发布时间:2015-05-10      来源: 思享 学人    点击:

(点击关注左上角蓝字“思享学人”,欣赏走心的文章)

1“《信托法》专家稿被删改没说法”

 

搜狐文化:你参与过多项立法工作。1990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位置卸任后,你主持制定的第一部法律是哪部?

 

江平:卸任以后,第一部法律应该说是《信托法》。我是七届人大常委,八届人大我就不是常委了,但是八届人大是乔石是委员长,乔石主张专门委员会来立法,跟后来吴邦国不一样,吴邦国主张专门委员会更多的是监督法律的执行。

 

当时,作为八届人大委员长的乔石,领导的财经委员会要制定10部法律。这规模很大。当时董辅礽教授负责《破产法》,厉以宁教授负责《证券法》。《信托法》很多人不太了解,当时我们国家在信托制度上启动的经验也不多,更多是借鉴国外的,因为他知道我带的博士生周晓明就是专门研究《信托法》的,就让我来主持《信托法》起草。

 

《信托法》的起草怎么样进行呢?当时请的一个日本专家叫中野正俊,他是日本《信托法》的教授。财经委员会请他吃饭,交谈了《信托法》的问题。因为日本是《信托法》起草比较早的国家,它1922年就搞了《信托法》。在英美法的国家里面,《信托法》最早在英国、美国,但日本是属于大陆法国家,大陆法国家几乎没有信托制度,而日本是大陆法国家引进信托制度最早的,所以请了中野先生。

 

中野先生那天正好从十三陵回来,他就兴致勃勃地说,这个十三陵为什么不可以搞公益信托?如果搞,参观的人肯定会比现在多,社会效益肯定也会比现在好。当时我也产生一个想法,我想如果徐悲鸿纪念馆能信托给中央美术学院,那它的社会效益肯定会好多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就是有些事业可以由一些民间机构来搞信托。

 

事情就是这样开始的。中野先生知道我们要搞《信托法》,专门安排了日本的一个信托银行,邀请我和周晓明到那去考察,我们在日本考察了半个月。

 

这笔钱是由日本一家信托银行出的,包干给我们用,但是呢,给安排住的宾馆花费很高。那会儿,中国教授收入还很低,于是我们离开了对方安排的宾馆,住到了朋友家里。

 

搜狐文化:这是哪一年?

 

江平:1994年,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

 

搜狐文化:当时《信托法》的必要性在哪里?

 

江平:担任《信托法》起草小组组长后,我参加过多次有关信托实务状况的座谈会,对中国的信托业状况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自从1979年第一家信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以来,到1986年,通过各种渠道设立的信托机构就达数百家之多。到1993年后我们开始起草《信托法》的时候,国内各地信托投资公司纷纷成立,粗略统计也有四五百家之多。

 

而此前的信托法规不光调节范围过于狭窄,只适用于营业信托,一般的民事信托,则未被纳入其调整之中,而且其内容几乎都集中于对信托业的纵向行政管理上。

 

搜狐文化:在日本,主要考察什么?

 

江平:了解了日本的信托业情况,信托的几个制度到底怎么执行的。那时候台湾也正好搞《信托法》,台湾有个考察团,是台湾当时法制局的局长叶赛英,一个女的,她带领了一个人在那考察,当时我们没什么接触,但知道了大陆和台湾几乎同时代有信托。

 

但是,后来《信托法》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原来起草的《信托法》里面既包括了信托的法律制度,也包含了信托业设立的情况,但是后来一分为二了,《信托法》和《信托业法》分开了。

 

搜狐文化:对个人信托没有写进《信托法》,你也很惋惜?

 

江平:是。我们现在的信托,实际上都是商业信托,所谓商业信托都是有信托公司在那搞的,个人信托实际上是民事信托了,民事信托我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可以说,这是一个遗憾吧。

 

信托的税收问题始终没解决。台湾《信托法》通过了以后,非常重要的是马上通过了七部有关信托的税收法律,我们没能这样。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很大的空白。当然,里面信托业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在英美国家,信托财产等于是受托人的,我交给了信托机构管理这财产是受托人的,我们现在写得很含糊,从交付信托财产时,这个什么是交付信托财产呢,是不是财产转移了?留下了一个很模糊的空间。

 

搜狐文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江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中国的信托有许多是取决于监督管理机构它的意见,比如说监督管理机构现在是银监会来管信托,它的态度就很重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法院。法院在执行这个问题时候,法院持什么态度也是很关键。这两个问题到现在来说还是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这个模糊的空间到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

 

搜狐文化:当时制定《信托法》时,领导的小组大概有多少人?

 

江平:制定《信托法》时,当时领导小组有些人,具体的工作小组那就人不多了。当时就是周晓明和我的一些博士生,跟王连洲,王连洲是当时财经委员会的办公室主任,他们三四个人作为工作小组。

 

搜狐文化:工作小组,有专门的办公地点么?

 

江平:有,就在财经委,因为我们的费用也是财经委员会,项目也是财经委员会组织的,具体人员也包括财经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所以,王连洲是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他是财经委员会的办公室主任。

 

搜狐文化:从1994年日本考察到回来,再至拿《信托法》初稿到最后通过,历时多久?

 

江平:也就是两三年,两年左右就完成了。完成了之后,就把专家的起草稿交给了财经委员会,我们就算任务完成了。交之前,我还请了谢怀栻和魏家驹两位专家把关。

 

搜狐文化:后来通过的稿子,跟起草的专家稿有没有差距?

 

江平:当然,差别还不少。专家稿包括了公权和私权两部分。但是,最终确定公布的《信托法》,把公权部分都删掉了。两部分就剩下一部分了,就是本来我们这个《信托法》既包括了信托财产关系,也包括了它信托公司信托业怎么成立,现在把那部分都删掉了,只剩下一个财产法了,就是信托从法律关系来说这部分的法案。

 

那么,从财产关系来说,应该说变化了不算太大,因为它是纯法律的制度。但是,刚才讲了到底信托财产从什么时候算转移,这个问题上是一个最大的分歧点。

 

搜狐文化:这种删改,作为亲历者有何感受?

 

江平:立法工作向来都是这样的,有遗憾,又不遗憾。所谓“不遗憾”,《信托法》从无到有,这就不简单。现在对信托专门立法了,而且基本的法律关系规定得很清楚,一个信托关系里面谁是委托人,谁是受托人,财产关系怎么来定,这个基本法律有了。所谓“遗憾”,任何专家起草的文件跟最后通过的时候,都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对专家来说,起草的稿件是理想主义的。我是按照法理正统来解决法律上应该怎么规定它的关系,但是中国的事情也不能够完全都按照这个法理来推断,所以有的事情一到时间就发生重大变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搜狐文化:当时做这样的改动,他们给你的理由是什么?

 

江平:中国的立法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公开性,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立法过程本来是一个很公开的事情,但是立法的过程常常没有透明度。

 

这个没有透明度不仅在当时没有透明度,在法律通过了之后也没有一个像西方国家那样的法律报告书,比如我通过了《信托法》,我要写《信托法》的一个报告书,这个报告书里面有说明当初在几次开会讨论的时候,有哪些单位来参加,哪些单位谁来参加,他们的意见都是什么,没有。法律委员会讨论了《信托法》,法律委员会审查的时候有哪些意见,谁是什么观点,也没有。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不知道在这个法律通过过程中,哪些单位对这个法有什么建议的意见,修改的意见,没有,这是个很大的缺陷,它的透明度不够。

 

搜狐文化:就删除的那部分,财经委最后有没有给你说法?

 

江平:哪有。

 

2“领导一句话,成了起草小组组长”

 

搜狐文化:除《信托法》之外,你当时还是《合同法》专家起草小组组长?

 

江平:《合同法》专家起草小组组长”,怎么说呢?这必须要提王汉斌。王汉斌原来一直在全国人大负责起草法律的,长期担任法律委员会的主任,他退休前找了王家福,找了我……一共找了七八位专家,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到1984年,大家正在进行民法典起草工作,彭真意见是不搞民法典,搞单行法,当时号称由批发转为零售。1986年就制定了《民法通则》。

 

到了1997年、1998年,王汉斌要退了,他心中最牵挂的就是民法典还要搞,还要成立一个小组来负责起草民法典。他当时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又是负责这项工作的,他说的话当然是力道的,所以我们就成立了这么一个组,名字也是由他起的,就叫民事立法研究小组,挂靠在人大法工委民法室。

 

可是,我这个小组算有正式任命没有?没有,领导的一句话。所以,中国的立法就这样,领导人退下来一说也就成立了,可是这个组以后算什么啊?像我,《合同法》、《物权法》制定都参加了,再后来就没人找我了,我算不算这组长,我也不知道,人家找我我就算,找我我来主持会当然我算一个负责人了。这些问题,都是立法不完善的表现。

 

搜狐文化:《合同法》起草,具体是怎样一个过程?

 

江平:《合同法》,当时我们决定分头来搞,因为《合同法》比较好分开,合同拟定,合同履行……具体的合同,譬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等。我们当时召集了14家单位,全国著名的法律院校和最高法院,还有北京高级法院的代表在一起开了一个会,把合同法“分拆”成十几部分,各领各的作业回家。分好工了,限期在半年之内拿出稿子来。

 

搜狐文化:时间是哪一年?

 

江平:在1998年左右开始。

 

搜狐文化:完成《信托法》起草以后?

 

江平:对,在那之后。这一起草阶段的工作进行得很快,不到半年,各个院校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各院校起草的条文的汇总之后,我请了梁慧星和王利明来负责统稿。两人对这些很熟悉。修改时候,大家讨论了几次,最后,把定稿就交给了法工委。

 

搜狐文化:起草小组内部有无争论?

 

江平:起草小组争论最多的是合同法总则,比如合同的订立、履行,要约与承诺等等。在与行政部门研讨时,来自科技部的意见最多。科技部的日常工作与技术合同的关系很密切。江平等人认为,技术合同三大内容,技术咨询、服务、转让,是性质不同的三类合同,不应该放在同一名目的合同里,但科技部坚持,最后双方都作了妥协。在现在的合同法里,技术合同占据了大部分内容,这就是当时妥协的结果。

 

搜狐文化:专家稿和定稿相比,删改大么?

 

江平:应该说删改并不是很大。因为《合同法》也是比较成熟的。早在1981年、1985年和1987年,我国相继颁布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现在按照市场经济把它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合同法》。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就是国际上有一个《商事合同通则》,这是国际商法学会草拟的一个稿子。所以,应该说按照现代合同的法律模式来制定一部统一的《合同法》,基本原则上没有太大争议。

 

搜狐文化:但还是有争议?如果有,主要集中在哪?

 

江平:当然。《合同法》提交了全国人大之后,李鹏同志召集会议,我也参加了。对于要不要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产生了很大争论,原来草案里面有,订立合同以后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了,可以改变合同。

 

当时,在农村刮起了“红眼风”,村委会把一些荒山荒地发包给村民,承包的农民经过几年吭哧吭哧,花了很大力量把荒地变成了粮田,开垦种植,有了收益。有些村干部开始眼红,就打算把发包出去的土地再要回来。有人担心,“情势变更原则”一旦被纳入合同法,就有可能成为村干部撕毁承包合同的借口,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后来,我们提交的《合同法》草案中,“情势变更原则”被删除。

 

但是,《合同法》1999年通过了以后,最高法院觉得没有情势变更原则是不合适的,所以在司法解释里面又加了进去。

 

搜狐文化:《合同法》比较让你满意?

 

江平:总的来说,《合同法》的制定我比较满意。

 

搜狐文化:比《信托法》满意?

 

江平:这也难说,一个是《信托法》模糊也有模糊的好处,这个法律,这两部法律大的问题并不存在,在细节方面是有一些问题。

 

3“《物权法》一波三折”

 

搜狐文化:说说《物权法》的制定。

 

江平:《物权法》,严格说来也是我们民事立法研究小组来主持的。那是2000-2001年左右。由于考虑到《物权法》的体系不太适于分散来制定,所以,我们负责的起草小组就委托了社科院梁慧星教授来起草,他很快拿出来了一个《物权法》的草案。

 

梁慧星的草案拿出来之后讨论,大家觉得太理想化。比如说,他不赞成把土地按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来划分,可是宪法明确讲了,土地是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所以,起草小组又让人民大学的王利明又起草了一部,他起草的就是土地分以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这样来划分,是两个很大的不同点。最后通过的《物权法》接纳了王利明的观点,可是,按王利明这个观点,又跟我们民法体系不相容,因为我们民法中的主体没有集体概念,就是自然人,法人,国家还是作为特殊的主体,法律上都没有讲,《民法通则》也没有讲国家是主体。所以,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现实最大的矛盾。就是《物权法》跟宪法相一致,这个主体是和《民法通则》主体相矛盾的。

 

搜狐文化:你当时持什么意见?

 

江平:我当然赞成。你不按照宪法,根本通过不了,你到时候一讨论,土地属于谁的都不知道,这个问题也是个麻烦。

 

搜狐文化:2005年7月10日,《物权法》草案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江平:到2005年8月10日结束征集意见时,《物权法》草案共征集到11543条意见。最让人感动的是,意见中有一封盲文信件,厚厚三页纸都是一针一针扎出来的。

 

搜狐文化:《物权法》涉及到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8月12日,北大教授巩献田发布了公开信《一部背离宪法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物权法〉草案》,认为《物权法》有四个背离,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胡康生还亲自上门跟他探讨这个问题。

 

江平:我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巩献田的观点。因为我们讲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下面任何主体都是平等的,你不能说你是国有企业,国家财产,所以我就要特别保护你。但是,最后实际上也把巩献田的意见采纳了,就是在《物权法》里面写了从宪法角度来看公有制是基础,但是从市场角度来看国家和私人财产是平等的,这就是一个矛盾了。

 

搜狐文化:如何看待《物权法》最终采纳巩献田的部分意见?

 

江平:政治的概念和法律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不能够拿政治的概念来代替法律概念,宪法是政治概念,民法不是政治概念,是法律概念,这个问题从宪法当初就已经是这样了,所以你很难办了。

 

搜狐文化:《物权法》起草到通过前后历时八年多。

 

江平:经过了八次审议。最后,在2007年3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物权法》,大屏幕显示的结果是:赞成2799票,反对52票,弃权37票。

 

早在2006年2月25日,我就在中国民法学会主办的“物权法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研讨会上公开宣称,《物权法》草案完全符合宪法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一味加入刑法和行政法中保护国有资产的条文,变成国有资产的保护法,是违背现代法制精神的。但是,很遗憾这一年,《物权法》未能进入议程。

 

搜狐文化:关于《物权法》,争论关键就是所有权,私人财产和国有财产的地位问题。

 

江平:是。其他争论也有,但不是太关键了。

 

4“行诉法出台,在高层没有障碍”

 

 

搜狐文化:此后,你还参与了《国家赔偿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等的制定工作。并主持制定了《行政诉讼法》的起草。行诉法出来时比较轰动,都说民可以告官了,能否谈谈它的制定过程。

 

江平:详细的过程是这样,当初首先考虑制定什么法。因为行政立法研究小组要对行政立法总的框架来考虑,按照当时陶希晋陶老的意见,是要制定一部实体法,就像《民法通则》一样,用行政法大纲,把行政法的实体法规定起来。就让我们起草行政法大纲,大家研究一下觉得世界各国有行政法大纲的比较少,所以很多人提出来用诉讼法来推动实体法这个思想。这个思想从哪来呢?就是从民法来的。因为民法是先有的《民事诉讼法》,用《民事诉讼法》打官司,实体法在哪呢,没有实体法怎么打官司?后来就推动了民事实体法的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诉讼法来推动实体法,成为我们在行政法方面的立法主导思想。

 

情况向陶希晋汇报后,他同意,说就用这个路子。我们又向王汉斌请示,王汉斌是管立法的,他也同意,他说那就先出诉讼法。我们又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到德国看到德国的《行政诉讼法》很发达。

 

搜狐文化:你专门去德国考察过?

 

江平:我在1984年去的,当时正好在访问德国,这时候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当时也了解德国民告官的胜诉率大概30%左右,觉得还是很好的制度,推动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还是比较受认可。

 

后来我就没太多参加了,我们知道后来规定了行政诉讼一个很大特点:只能够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而不能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因为我们现在的法院应该说对于法律和行政法规都不能够变动,甚至规章也是,规章严格说不是法院判决的依据,可以考虑、尊重。

 

但是对一个县政府的决定,法院能不能撤销?现在看是不行了。法院顶多可以认为县政府的决议违反法律,但是它无权撤销。但是话说回来了,将来法院对于县政府做出了违反法律的那些规定,能否做出撤销?应该是可以的,因为它终究是一个县级政府,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这个问题最后很大的一个问题,取决于中国有没有宪法法院,外国都有宪法法院,你不告,不行的话,你想撤销县政府的决议,你告到宪法法院,宪法法院完全有权力决定取消县政府的决定,撤销它的决定,宣布县政府的决定是违法的,完全有权。所以我们现在法律体系很欠缺的一个是没有宪法法院,当然这个问题在监督法里面当初也讨论了,考虑到中国好像条件还不够成熟,考虑到中国其有一个党政现代的体制,你搞宪法法院怎么样。

 

搜狐文化:行诉法出台的时候在高层有没有障碍?

 

江平:我觉得没有太大障碍,因为我记得《行政诉讼法》是在1989年3月份通过的。当时全国人大通过的时候,全体会议上,很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主张通过,一派是反对通过。反对通过的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员,认为民告官太厉害了,但是从老百姓来看,无论学者,无论老百姓,民间的代表,都主张通过,大势所趋。

 

搜狐文化:《行政诉讼法》前后大概花了多长时间,到1989年3月通过。

 

江平:非常快,它是一个障碍比较小的法律,我想想看,1984年、1985年差不多成立了行政立法研究组, 1989年就通过了。

 

搜狐文化:《行政诉讼法》当时通过到现在,有没有相关统计说民告官的胜诉率是多少?

 

江平:这个当时有过一些考虑,所谓的胜诉率包括两个,一个是民告官以后法院判决老百姓上诉。第二个可能性是老百姓向法院提起诉讼了之后,这个政府一看是理亏了自动撤销了,这两个都应该算老百姓胜诉率。当初决定,认为真正做到法院判决老百姓胜诉可能比例少一点,因为法院还有一些顾虑,判决政府来败诉。但是这个可以推动后者,第二个,那就是告了之后政府感觉自己理亏了,自己自动撤销了,所以看起来最后也就是这样,这两个加起来总的在中国也有将近30%,而比重更大的就是最后一个,就是老百姓告了之后政府主动撤诉,撤出,撤销。

 

搜狐文化:《行政诉讼法》出台之后,听到过关于法律的什么反映没有?

 

江平:两方面反映:一是认为《行政诉讼法》做得还太快了,过急了。这种反映还相对少一些,更多听到的是说,实际上打行政诉讼官司的还是很少。很简单,老百姓还是不敢告,不是不能告,他是不敢告,因为他告了以后即使胜诉了,他也有小鞋穿,尤其有些案件,比如说公安局判了我劳动教养的,我去告公安局,那你太胆大了,最后即使胜诉了你也够呛,除非你以后不在这个管区了,要不然你怎么办呢?你告了公安局胜诉了,所以现在行政诉讼的心理障碍还是很大,也就是它没有真正做到民和官是平等的,它觉得民还是在官的管辖下,在这种情况下我告官风险太大。

 

搜狐文化:中国也习惯了人治。

 

江平:是啊。

 

搜狐文化:死刑存废,民间讨论颇多。有人认为死刑是穷人的刑罚,你怎么看?

 

江平:我们的死刑率太高了。死刑,我们应该减少。

 

搜狐文化:还是应该存在,只不过应该减少?

 

江平:当然还是应该存在,中国现在一时废除死刑是不可能的,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就没有废除死刑的,应该逐步废除。比如说我对经济犯罪判死刑,就持怀疑态度。

 

转载自中国民商法律网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