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依法治国是一场“去潜规则化”的洗礼

发布时间:2015-05-01      来源: 人半弓的法律博客    点击:

法治并没有倒退,只是基础差了些,进程慢了些,法治的进程从去政治化开始,目前刚刚走到“去潜规则化”的阶段。

 

一、全民政治化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整体上经历了一个全民政治化的过程。

 

阶级斗争为纲使公众陷入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中,都成了政治人,政治生活取代日常生活成为每个人生存的主要状态。这种状态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顶峰,为了政治,夫妻反目、父子断绝关系的现象见怪不怪。

 

政治虽是人的属性之一,但人并非政治动物,全民政治化违背人性,破坏正常伦理秩序,也使经济退化、民生凋弊,最终危及政党和国家。阶级斗争从本质上仍然可以归结为“种性制度”的政治升华,因为其不承认人是平等主体这一前提,实质是一类人歧视和剥夺另一类人的封建残余制度,是严重不符合现代性要求的。

 

全民政治也使整个社会走向了全面危机。

 

二、去政治化

 

抛弃阶级斗争为纲开启了“去政治化”的进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纲领承认物质需求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民众的首要需求是物质,而不是政治,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弱化政治、回归人性、回归理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运动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催生社会转型、人性解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小平同志不只是总设计师,是社会教父!

 

在社会“去政治化”的过程中,所坚持的战略方针是以经济建设取代政治斗争,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正是改革开放。改革是去政治化的思想改造和制度建设过程,开放是主动引进外部促进因素,并且开放本来就应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常态。改革和开放都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坚持改革开放是因为这个手段还远远没有过时。

 

三、社会整体上潜规则化

 

通过改革开放,社会摆脱了全民政治的桎梏,经济突飞猛进,物质极大丰富,但却出人意料地掉入了“潜规则化”的陷阱,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潜规则横行。

 

社会整体上潜规则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制度法律表面化”。从顶层到末梢的很多制度和法律都存在表面化的问题,如宪法规定法院对人大负责,但事实上都是向党委负责,且司法的政治地位很低;又如法律规定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但实际上是其他因素在支配每一家公司。二是“权力交易化”。权力本是人民赋予、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但实际上成了寻租工具和个人谋利工具,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以至于不得不进行空前的反腐行动。三是“经济行为私利化”。规范市场和经济的法律浩如烟海,但许多国有和公众型公司都将谋取私利作为交易动机,经营过程中腐败、失信、短期行为盛行。四是“社会伦理关系化”。人与人之间唯关系是从,社会缺乏最基本的契约精神和平权意识,损人利己、关系至上成为最主要的生产关系。五是“社会结构阶层化”。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社会并未象预期的那样达到共同富裕,而是逐渐分化,“体制内与体制外”、城市与农村、屌丝与官(富)二代等不同阶层之间界线明显、对立加剧。六是“社会成员城府化”。各个阶层的成员都以熟悉和掌握潜规则为荣,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表面上和暗地里的双重人生。

 

在上述大的方面之下,具体每个细分的社会生活领域里,还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小潜规则,比如刑不上常委,维稳靠截访,灰色收入,小孩入学拼爹,医生开新药拿回扣,上驾校要给教练送烟抽等等。事无大小,一概潜规则当道。

 

相比之下,演艺圈里吸毒淫乱等号称潜规则的那点事儿,根本就不值一提!

 

潜规则已经形成一种极其严重的路径依赖,甚至已经取代明规则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的主要规则。结果是官员渎职、企业失信、市场失范等现象肆意蔓延,国家治理成本和经济交易成本无比巨大,社会个体普遍缺乏公德,短期行为和利己行为盛行,法律不被遵守,法纪崩坏。最终导致发展无以为继,整个社会呈现非理性状态。当前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到潜规则横行的根源上。

 

社会走向潜规则化的原因十分复杂,大体说来包括:一是与传统文化中的内敛、含蓄等修身处世方法有关。二是在社会顶层行为模式中,长期存在制度宣示与实际做法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带给社会成员一种尊崇潜规则、允许说一套做一套的心理暗示。三是在去政治化和个人崇拜的过程基本完结之后,并未确立能够真正填充人心的新意识、新机制、新文化,导致思想和信仰发生混乱,时而西化、时而国学、时而唱红、时而邪教,多数人信奉的则是说不出口的最简单庸俗的拜物主义。四是个体富足早已成为每个人的生存目标,但社会主要财富的实际归属者却存在虚位(名义上的公有),这二者之间的悖离必然催生隐蔽的财富转移规则,所谓的“既得利益”是怎么得到的?靠的就是潜规则!

 

四、去潜规则化

 

一个依赖潜规则运行的社会,最终肯定是会裹足不前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理论上越来越不自信。虽然个别问题可以“不争论”,但如果刻意回避的问题多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况且别人家的理论都是能够明白清晰地表达的,会形成反差,持续下去,理论自信就会出问题,潜规则必须要变成明规则了。其次是潜规则不同于明规则,不是平等适用的规则,而是被一部分人掌控的规则,潜规则盛行的结果就是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公平缺失,发展失衡,社会层级分化严重,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再次是外部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因为金融危机发生了变化,原来靠快速发展而掩盖的潜在问题暴露了出来,许多问题需要摆到桌面上,按照明规则来讲了。最后是底层民众依靠朴素的规则意识,通过自媒体等新的传播手段,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潜规则体系受到巨大冲击,象沾点儿公家便宜这种再寻常不过的潜规则,到了体制外的网民那里,都成了不得了的事情,网络上一天到晚都在炒作原本“只做不说”的大情小事,社会行为规范亟需进行重组。

 

总之,潜规则越来越不堪为用了,社会需要经受一场去潜规则化的大洗礼,用明规则代替潜规则。而明规则毫无疑问就是“法治”。

 

反腐、简化行政审批和司法改革都是“去潜规则化”的手段,前两项是要改变官场潜规则、资源配置潜规则和交易模式潜规则,是着力于上层和官僚层的去除潜规则的运动,关键在于如何打老虎,和如何激励官员为公为民。司法改革是要革除规避法律、有法不依的潜规则,是着力于市场和公众行为矫正的运动,关键是落实司法公正,筑起明规则的最后一道防线。

 

就象去政治化时,要以经济建设来补位一样,在去除潜规则化的过程中,真正核心的设计同样在于用什么来补位、怎样补位的环节,法治就是那个补位的角色。所以,反腐等等只是破局和起步的手段,依法治国、建立明规则才是正题,也才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要义。

 

五、依法治国:以明规则取代潜规则

 

依法治国在当前体现为一场去除潜规则、建立明规则的大变革,因而,依法治国绝非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前三十年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基础,和后三十年执行的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纲领,与依法治国并行不悖,都是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鉴此,依法治国首先是要打破权力运行潜规则,建立权力约束和权力行使的新规则,简政放权、规范政务、财产公示、反腐惩渎等都是新规则、明规则。其次是确立经济法治原则,让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口号落到实处,为市场运行和商业行为制定一部经济宪章级别的法典。再次是建立以司法为核心的规则守护机制,强化规则的权威性、契约的约束力,逐步将交易行为和公众行为引到守规则、讲诚信的轨道上来。当然,还应当消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完善产权制度,加快解决公有财产主体缺位的老大难问题。更进一步的话,在宗教问题、教育导向问题、政治脱敏等问题上去除潜规则也十分可期。

 

至于权力来源、分权制衡、政治利益多元化等问题,并非当前社会问题的根源,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没必要将它们扯进这场“去潜规则化”的社会变革之中。以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传承为基点,遵循从去政治化到去潜规则化的变革路径,开创有效率的法治社会新形态才是现实选择。

 

“去潜规则化”是对权力运行方式、公众行为模式和财富分配机制等全方位的再造,是一场社会大洗礼。而且,不同于去政治化的人性解放路径,去潜规则化需要遵循理性植入的路径,保守派和自由派都可能成为反对派,阻力更大,难度也更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人半弓的法律博客

http://huuuuu.fyfz.cn/b/822619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