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从宪法中读懂人的尊严

发布时间:2015-04-30      来源: 兵临法治的法律博客    点击:

 

 

所谓人的尊严,主要指“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身份”,在宪法上就直接解释为人的基本权利。如果一个人的财产可以随意被掠夺,他的自由可以随意被侵犯,他在共同体中总是“低人一等”,这个人就没有尊严可言。真正的尊严在于人的诸项权利如平等、自由、安全、财产等,都得到尊重和保障。宪法就是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的最高法,通过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权利进行预设,宪法为人营造出一个公共空间,让我们能够尊严地生活。

 

文 | 傅达林

来源 | 兵临法治的法律博客

 

即将到来的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有关宪法的话题日渐升温,相关庆祝宣传活动也逐渐展开。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节日,官方和民间已做了很多安排,目的都是让公民触摸宪法、读懂宪法、感悟宪法,拉近宪法与每一个人的距离。

 

宪法里立起一个大写的“人”

 

什么是宪法?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她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多少认知了。宪法究竟与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人们往往并不清楚。

 

对宪法的学理解释有很多种,世界上的宪法文本更是多种多样,但归结到根本上,宪法乃是“人”法,是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的最高法。认真读一读宪法的文本,条文的字里行间分明矗立起一个大写的“人”。

 

作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痛定思痛的结果,人的尊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促成了《世界人权宣言》的公布。随后,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更是成为各国宪法的主旨精神,不仅见之于具体条文,更体现在对公民各项权利的规定当中。

 

所谓人的尊严,主要指“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身份”,在宪法上就直接解释为人的基本权利。如果一个人的财产可以随意被掠夺,他的自由可以随意被侵犯,他在共同体中总是“低人一等”,这个人就没有尊严可言。真正的尊严在于人的诸项权利如平等、自由、安全、财产等,都得到尊重和保障。宪法就是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的最高法,通过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权利进行预设,宪法为人营造出一个公共空间,让我们能够尊严地生活。

 

中国现行宪法2万余字,字字千钧,无不凝聚着对于人的主体价值的认可,表达出宪法捍卫人的尊严的精髓。宪法不仅规定了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以及政治和其他领域的诸多基本权利,还在2004年修宪时郑重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最耀眼的条款;同时新增“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保障个人的自由与尊严上用心良苦,让宪法上的“人”越写越大。

 

宪法日我们不妨读一读宪法。靠近她,我们感知到的并不是三六九等的权利色差,而是其关怀人性、尊重人权的温暖体验;触摸她,我们了解的不仅是宪法的历史和中华民族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更能体验到宪法对于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对于我们个体生存权利的尊重。

 

宪法是人民颁给政府的“准生证”

 

宪法要保障人的尊严,就必须成立政府(广义上的国家机关)。我们常说宪法是“母法”,就是从生育意义上讲的,因为政府由宪法产生。而宪法之“母”是人民,人民创制了宪法,并经由宪法产生政府,以保障宪法中所宣示的人的尊严。因此形象的说,宪法就是人民颁发给政府的“准生证”。

 

美国宪法开篇即伸张“我们人民”,人民的制宪主体地位凸显无疑,整个宪法的叙事方式就是: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尊严,创制宪法并通过宪法生产政府。中国宪法也明确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意味着人民是政府权力的总来源,宪法则是人民授权的最高契约。且与以往的宪法文本相比,“82宪法”在结构上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之前,端正了人的价值在宪法中的定位,折射出立宪者对人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的认知变迁,同时也暗含着国家机构成立的目的在于人的权利。

 

既然宪法是政府产生的合法性来源,那么政府也必然要受宪法的规制,不能违背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更要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与义务。德国《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所有国家权力的义务”。而为了监督政府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约束权力。宪法于是体现出“严母”的角色,要时刻督促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时刻防止警惕它走上歪路、甚至反过来干出“弑母”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来。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和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而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突出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依宪治国,并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可谓得其精要。

 

复活宪法上每个具体的“公民”

 

当人民立宪并产生政府之后,人民同时又成为政府治理下的臣民。如何防止政府不听从宪法、干出越轨之事呢?关键在于复活个体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并激活宪法上限制政府的装置。

 

“文革”期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面对迫害,手持宪法也不能捍卫尊严,关键就是社会上全是臣民,缺乏宪法意义上的公民。如果“人人都受着自私的动机所引导”,“再也不作为公民而提出意见”,精美的宪法必将被束之高阁,人民的公共精神也将沉沦堕落,宪法上人的尊严最终也会荡然无存。

 

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必须让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从静态的文本走进纷繁的生活中,有没有充分实现宪法上的公民权利?有没有积极履行宪法上的公民职责?有没有把自己当作宪法上的“主角”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合格的公民应该认识到个人在宪法上的主体价值与尊严,并积极践行。

 

复活每一个人的力量,担负宪法上的公民责任,并推及公民组成的代表,发挥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建构功能,宪法才能永葆青春,宪法上矗立的人才能持久获得尊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在激活宪法上作出了安排。公民力量的复苏与宪法装置的激活,必将让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人收获幸福。

 

12月4日,让我们每个人都上一堂自己的“宪法课”,在内心与宪法对话,从中读懂人的尊严与价值。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