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体意识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 法治文化家园    点击:

 

作者:李德顺,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自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了。这个提法中包含了两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一个是“以法治国”变成了“依法治国”;另一个是“法制”变成了“法治”。提法的改变对实践究竟有何实质意义,法治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能够生长成什么样子,十几年来的实践给予了法治建设哪些检验或提示,等等,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而前述思考又需要首先明确地回答:中国当代法治的主体是什么和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如何定位。法治,一般是指法的统治得以实现,法本身则应是全体公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就是以全体中国公民为主体,从中国实际出发建立起来的法治体系。但是,这种法治的主体意识,在几个问题上还有待澄清。

  怎样看待法治的“中”和“西”?

  人们都习惯地说,法治是来自西方的,因此实行法治就是追随和模仿西方。这种说法容易造成某种误解和心理障碍:仿佛实行法治并不是我国发展本身所需要、所应该和能够做的,而只是为了要学习、模仿和追赶别人;进而强调法治的具体内容、形式,包括法律条文,立法、司法、执法全套操作规则都是西方规定好了的、现成的,我们只是移用、照搬、模仿而已,不需要也不可能自主地探索。这样理解中西法治之间的关系,当然容易造成困惑和反弹。其实中国要实行法治,更是出于中国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展生成了这种必然性的需要。别人怎么样,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我们之所以要实行法治,归根结底是自己需要,是为了自己。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法治主体意识的第一要义。

  有了这样的主体定位,就不必计较我们的法治到底像不像西方。不应以像不像西方为标准,不怕像,也不怕不像,只以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以能否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效果为标准。学习西方的东西,就像吃肉一样,无需再去计较是哪只牛或哪只猪的肉。所以应该区分“来自西方”与“属于西方”的东西。有些东西虽然来自西方,但我们接受了并将之转换成自己的,就不再属于西方了。正如乒乓球,虽然来自西方,却成了中国的“国球”。而足球也来自西方,我们学了不少西方做法,甚至聘请了外国教练,却依然没有成功。在法治建设方面,需要解放思想,撇开门户之见,追求类似中国乒乓球而不是当下中国足球的效果。这是从实际出发,从民族文化主体出发考虑问题的角度。

  怎样看待中华文化的“古”和“今”?

  理解中华文化、寻找实现法治的民族文化资源时,一不要忘记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是多元、多样的;二不要割断历史,将中华文化简单地归结为古代文化,忽视和回避现今中国文化的意义。例如,先前的儒家道家等,后来的保守、复古主义固然代表一部分传统文化,而先前的无道和坑儒等,后来的极端开放、反传统主义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国文化。总之,要将现今的中国人和古代的中国人看做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不能以为只有古人,只有鸦片战争之前那些经典作品和思想家才代表中国文化,似乎近代以来就没有中国文化。

  主体是权利和责任的载体。如果认为中国文化只是古人造就,等于剥夺了当代人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消融了现实的主体。这个问题不可忽视。例如在中外交流中,如何彰显中华文化?不要以为给外国人讲老子、孔子就是介绍中国文化。去年法兰克福书展会上很多这种书卖不出去,倒是一些现代中国题材的书颇受欢迎。可见西方还是希望了解现在的中国人和中华文化,了解现今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逻辑的。中国走过的路虽然很曲折,但在选择了改革开放后,短期之内中国人的潜力发挥出来,才使中国有了如今的发展;也正因为我们如此炫目的发展,才引起别人对我们历史文化的关注。中国是怎样发展到现在这样的?中国强大后会对别国怎样?这就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往往不清楚现今的中国有什么,反而只拿古人作文章。在家里关起门来说的一些理直气壮的话,打开门之后却不能对外国人说。这种内外有别的二元化表明,我们没有把握住自己。而由于所说之言和手里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不一样,别人也难以理解。为什么不能先解决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现在认同什么,然后在国际交流时去阐述和坚持它们?毕竟这才是现今中国人真实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文化资源的真实显现。

  怎样看待和解决我们法治理念中的矛盾?

  目前围绕中国法治建设所开出的药方不少,但在诊断上的认识却不一致。问题出在何处?很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法治理念中的主体认识不到位。

  例如,民主和法治挂钩不那么紧密,就是一个问题。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应该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国体,法治是政体;民主是内,法治是外;民主法治不可分。将“以法治国”(rule by law)变成“依法治国”(rule of law)时,意味着法不再是“工具”,而是“根据”了。这样理解的法治,即意味着人民民主的政治。但若将法治理解为治国“方略”,那么无论它是“方法策略”,还是“方针战略”,就都含有工具、手段的意味了。

  又如,以前总是处理不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关键在于首先是混淆了法治与人治的界限,把法与德都一样工具化了,即总是把它们都当做治理者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手段。在这一前提下,总是寄希望于二者的“两手结合”,必然走不出传统人治主义的思路。

  再如,怎样避免从法治倒退回人治,面临着非常复杂艰难的局面。将法治人治化,通过将法工具化、部门化等多种途径产生影响。例如把法治仅仅看成是司法部门的事情,而不是全体人民的权利和责任,那么就会使司法体系难以自立,使司法部门或者责任压力过重,或者单向权力过大,增加法治失效和司法部门腐败的风险。

  总之,我们想实行法治的动机和意图,都是来自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怎样理解法治反映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些就是活着的中华文化的显现。传统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似乎被否定抛弃,但从实际影响来看,仍然显示出它的强大。如果我们立足于中华文化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那么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和自我批判改造尤其是自我批判改造的任务,还是很重的。所以我主张就我们现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和改造,探索出应有的和合理的东西,将其按照法治的精神制度化、体系化、程序化。要让法治成为我们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权利、责任和成果,从而打造成一种文化,即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