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各抒己见】周国平:中国转型为什么困难重重?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 法律共同体论坛    点击:

 

【各抒己见】周国平:中国转型为什么困难重重?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国平

 

导语:12月14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在北京举办。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与石中英、袁振国、刘铁芳三位老师就“人文素质与社会转型”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对话。本文是根据周国平先生现场发言整理而成。灼见经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微信ID:ce30ce)授权转载,在此表示感谢!

 

 

周国平:重视精神意义的民族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腐败

 

 

一.中国转型为什么困难重重

 

人文素质是社会转型的前提条件,重要条件之一,反过来说,社会转型的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国民的人文素质偏低。

 

从转型的情况来看,一百年前,中国经历了一次社会转型,当时我们的思想精英们,探究中国贫困弱小的原因,开始的时候是从经济上、军事上去找原因,后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尤其是从政治制度找原因。辛亥革命以后认为更深的原因是国民素质,最典型的是严复的观点,中国的问题是国民素质,提出了三民,“民力、民智和民德”,三方面的素质(国民的生命品质、智力品质和道德品质)水平低下造成的转型困难。

 

现在我们又一次面临这个问题,经济转型遇到了重重的困难,当然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体制没有相应的转型。政治体制转型也是困难重重,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可能要深挖下去就会挖到国民的人文素质问题。

 

我总是觉得中国的问题,从政治上来说是一个政治体制里面的法治难以建立,法治难以建立再进一步的话就是人文素质的原因。按照我的理解,人文素质有两个层面。一个个人的层面是对于人生精神意义的重视和追求,我们习惯概括为真善美,实际是对应于智力品质、道德品质和情感品质。这些方面我认为中国国民问题是很大的。人文精神的另外一个层面是社会层面,我认为是对人类普适价值的尊重,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从人治向法治转型的困难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简单的说是官员的腐败严重,已经形成了利益集团,或者说权贵集团,这个集团在阻挠。如果说中国国民的普遍的人文素质是好的,对于人生的精神价值是尊重的,是追求的,作为国民一部分的官员也不至于腐败到这种程度,重视精神意义的民族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腐败。还有一个阻碍是固化的意识形态对于普适价值的反对,如果说普适价值成为公认的价值观也不会是这种情况。

 

我们不可能等到国民素质全部提高了再实行法治,我认为要从法治入手,推进法治的过程本身就是国民人文素质的提升过程,这就是一个从游泳里面学游泳的问题,法治就是公民教育的大学校。

 

同时我认为应该推进人文教育,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机构里面,我们的学校里面,人文教育是严重缺失的。从50年代以来,基本上是用政治思想教育取代了人文教育。当然也不能说政治思想教育里面一点人文教育的含量都没有,但是我觉得基本是意识形态的培训,人文教育的含量起码是非常低的。很重要的是在学校教育阶段要加强人文教育,建议从中学、高中开始到大学一二年级普遍地开设通识课,中心就是人文教育。

 

另外,我认为政治思想教育应该改革,真正的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为教材,发掘其中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它还原到西方的人文精神里面。这两方面的教育都应该开展。

 

 

二.从小孩子开始的道德教育没有抓到根本

 

我认为道德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包括官员腐败这样一种道德现象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我觉得中国普遍的从学校教育开始,一直到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也好,普遍的是缺乏从根本上、人生的根本道理上有一种思考和启蒙,这是特别缺的。

 

按照苏格拉底的看法,什么算是有道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把人生的根本道理想明白了,这样的人一定是会有道德的。按照佛教的看法也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各种的堕落?根本的原因、堕落的原因就是无明,内心没有光明,没有想明白人生道理。我们从小孩子开始这种道德教育是没有抓到根本,都是一些表面的规范的教育,甚至是意识形态的教育。

 

很多官员,腐败的官员,可以看到他们是很糊涂的,不能说他们本身就是坏人,他在那个位置上,如果对人生糊涂就一定会出这样的结果。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该是从全民也好,学校的教育也好,都应该加强这种人生道理的思考,真正的独立思考。

 

我看到一个资料,法国是从中学开始开哲学课,可能世界各国中法国是做得最好的,到高中的时候,中学的最后一个学年,不管以后选择的是上理工科还是文科,最后一个学年学习的重点是哲学,而且升学第一门考试是哲学,不管是考文理科,不管是什么专业。考题也很有水平,重大的人生问题、道德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按照你的想法写答案,看有没有道理,能不能独立思考。

 

这样的传统很有意思,不是思想家建立的,是一个军人建立的,拿破仑1808年就建立了这样的制度,目的就是培养独立思考。如果全民普遍地有这样的素质,从小孩开始自觉地思考人生重大问题,普遍有这样的素质的话,我想这种道德堕落的现象真的是会很少的,所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解决腐败的问题,第一是不敢腐,第二是不能,第三是不想。道德是解决不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不敢和不能的问题,不敢就是通过反腐的斗争,不能就是通过法治,不是单一的措施就能解决问题的。长远来看,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就是我说的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广义的来看,就是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外哲学家强调两个东西

 

一路走过来,我印象中基础教育阶段的政治思想课,或者是德育课,跟以前的变化不大。我觉得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课的内容,一个是没有真正的抓住道德的根本,很多是反道德的,非道德的,有一些观念性的东西是不对的,老师自己都不相信的。但是老师在跟学生宣讲,学生也不懂,却在背这些东西,这样的教育方式本身是败坏道德的氛围的。孩子们会觉得自己不懂的、似是而非的东西,要求我讲我就讲,道德最重要的东西是诚实,要真诚,要讲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像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让孩子们讲一些自己不相信、或者是不懂的话,长期这样下去的话,最后品质好的就变成了二重人格,品质不好的就是两面派。

 

包括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应该改革,而且我觉得从道德教育的根本内容来说,根本的品德是什么,中外的哲学家强调两个东西,一是同情心,做人要善良,二是做人是有尊严的,要自尊和尊重他人,我认为这两条是最根本的,而这两条在我们的道德教育里面是很少见的。

 

我觉得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很重要的途径,但是现在语文教育从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来说,真的是和人文教育差距太远了。我本人的文章经常被用作语文考试、测试的卷子,我认为这种考试方式极为可笑,极为荒唐。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哪一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来问我我都不知道。曾经有一个学生拿着考卷就是我的文章让我自己做一做,最后按标准答案评分,69分,他很高兴,说比他还低。语文应该是通过阅读产生对母语的热爱,有一种敬畏之心,学会正确的阅读和写作。现在的方式是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我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太重要了。

 

同时,我认为教师也非常重要。我同意卢梭、杜威他们给教育下的定义,教育就是生长,老天给你的那些重要的精神品质,让它们生长得好,这就是教育。学校的使命是给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在我看来好的环境里很重要的一个环境就是教师,对学生来说,碰到好的老师是一生的幸运。但是,我认为教学大纲规定了一些动作,教师必须按照规定动作做,如果教学大纲的基调是有问题的话,好的老师就是带着镣铐在跳舞。如果教学大纲是对头的话,这些老师就能够自由自在地跳舞,这个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大纲、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方式都非常重要,如果对头,就可以让水平比较差的老师也能够提高,让好的老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来源:灼见(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