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观察】中国高层为什么迫切希望推行法治?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 澎湃新闻    点击:

 

 

 

来源:澎湃新闻论中国法治的精神》

作者:相蓝欣,瑞士日内瓦高等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任高级研究员

 

导读:中国领导人迫切希望推行司法改革,动力并非源自创建西式法治的意愿,而是他们渴望重建党的公信力。只有推行司法改革才能重建民众的希望和支持,为中国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推行真正的改革扫清道路。从这层意义上说,司法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要通过依法治国(假设法律完善)去管控党的官员,而并非全盘实施西式的法治。

 


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著作《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 ),二百多年来促使许多西方人相信中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民主合法性及压制个人自由所致。这种常见的误解源自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无知。西方观察人士往往认为,“法治”与“依法治国”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指西式的司法公正,而后者是依照法律条文进行专制统治。

 

  中共最近召开了四中全会,西方媒体的评论很大程度上是负面的,这毫不令人意外。然而,如果认为中国只是为了巩固政权而实施“依法治国”而非“法治”,则未免过于简化乃至误读了。

 

  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从长远来看,共产党的利益必须与人民保持一致,否则政权就将崩溃。中国人习惯从儒学的角度理解政治合法性,即他们期待政治精英们遵遁正确的道德标准,共产党也不能例外。因此,中共判断合法性的公开原则,所讲求的也是儒家式的 “行为合法性”,而不仅仅是“程序合法性”。前者反映 “道德精神”的有机层面,后者则基于机械论的“法的精神”。

 

  当然,并非所有党内精英都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腐败及权力寻租有愈演愈烈之势。党内纪律机制的功能失调,令腐败官员得以利用程序上的种种缺陷和漏洞贪赃枉法。长此以往,不免让人担心皇帝新衣的故事会在中国重演。

 

  好在党的新一代领导人当机立断,习近平从履新的第一天起就公开讲,腐败愈演愈烈终必亡党亡国。中共最高层明智地意识到,有必要通过司法改革来挽救党的声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应该说,中国领导人迫切希望推行司法改革,动力并非源自创建西式法治的意愿,而是他们渴望重建党的公信力。正如最近召开的新古田会议所显示的,党的公信力深深植根于其辉煌的历史,并建基于习近平所说的“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在这个时刻,法治成为政改的亮点,因为只有推行司法改革才能重建民众的希望和支持,为中国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推行真正的改革扫清道路。

 

  从这层意义上说,司法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要通过依法治国(假设法律完善)去管控党的官员,而并非全盘实施西式的法治。关键的改革目标,是要避免党内高层直接干预司法程序。中共希望引入半自治的巡回法院体制,将司法程序与行政权力分离,并借此实现这一目标。

 

  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改革建议,尽管不是突破性的一步,但其潜在影响很深远,因为党巨大而无处不在的权力将首次受到正当法律程序的规制,亦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语)。

 

  更重要的是,如果拟议的司法改革有效,未来有可能出现中国司法与西式法治相融合的趋势,中国司法的部分传统仍有可能留存。中国数千年来,王朝的兴衰并不是由特定的决策机制决定的,它取决于领导人的表现。中国的政治与人的伦理行为有关,与空间无关。权力与人的性格和行为息息相关,又如何能够转化成孟德斯鸠所提出的“三权分立”?

 

  所谓法治,建基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西式的法治以个人权利为基础,法律是捍卫个人权利免受国家侵犯的最终保护手段。但中国传统以来,个人权利从不曾高于集体权利。制定法律是作为社会礼仪的补充,利于阐明行政职责,以便在维持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填补社会礼仪存在的缺陷。

 

  因此,可以将中国法律的演进形容为一条下行曲线——礼仪无效则退化为法律、法律无效则退化为惩罚。从制度上来讲,中国从未创建过“司法”部,仅是创建了“惩罚”部门,即刑部。孔子曾任鲁国“惩罚”部的长官(古称“司寇”),并以中国的法律思维解释了“耻”的原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西方的契约式法律概念源于虚构的“社会契约”。中国传统没有契约论,儒家对任何没有历史根据的假想社会没有兴趣。比如霍布斯的所谓“自然状态”, 在儒家看来不过是荒蛮世界,不可能产生理性的契约。柳宗元的《封建论》是唯一与霍布斯思路相似的论点,但他基本出发点是反儒家的。无怪乎苏轼说,“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契约式法律是重商社会的产物,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法律背景下没有什么意义。

 

  即使在今天,对中国人来说,“律师和诉讼越多表明社会越稳定越公平”的治理思维仍然是难以被民众所接受的。反之,他们会认为这是社会动荡和普遍道德沦丧的象征,其前景令人担忧。

 

  实际上,如果不从西方法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现任的中国领导层已经在法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中共如今已经接受了法治的某些普遍性原则。但要中国一刀切断“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传统,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习近平反覆强调重建党德的重要性,同时开拓适当的法律程序,作为管控政治精英的补充措施。

 

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2014年11月4日的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