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论坛】让法治筑牢社会共识的基座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评论君推荐

 

评论君“小星”说:法治,无疑是当下最大的社会共识之一。很多人在谈论它,希望它能真正成为公共空间的“护卫者”,为社会定义公正,给生活带来保障。除了协调利益、定分止争,法治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指向?对于每个公民而言,尊崇法治又凸显了哪些时代内涵?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或许会让您对法治建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人民论坛】让法治筑牢社会共识的基座

张 铁

 

热议立法法修订,建言司法体制改革,关注法治政府建设,畅谈反腐败立法……如果以全国两会为窗口来观察中国民主政治,“法治”无疑是今年的关键词之一。

 

“法治”一词在两会内外、全国上下引来广泛关注、激起强烈共鸣,折射出中国“法治时间”进入新阶段。从治国理政宏观层面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按下依法治国“快进键”,标定法治中国建设里程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成为“发展总纲”中的重要一环。从改革发展具体实践看,无论是巡回法庭的试点,还是“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无论是废除劳教制度,还是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件,法治建设的一系列举措都让人充满期待、充满信心。也正因此,在推进法治、厉行法治上,形成了当前最广泛、最牢固的共识。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是计划向市场的转轨,在政治领域则是人治向法治的转型。回首过往,中国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法治共识逐渐形成的过程。全国两会的固定化、规范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革”结束,每年一次全国两会纳入制度化轨道;1989年,全国人大议事规程规定会议期间举行新闻发布会;2013年,人大代表选举实现“城乡平权”……越来越多法案在这一场合通过,越来越多诉求在这一平台表达,越来越多监督在这一窗口进行。在政治运行中,法治成为一种基本的规范、一个基本的框架。

 

对于当前中国,法治的“工具意义”不言而喻。协调利益、定分止争,大到国体政体,小到合同文书,莫不需要法律来规范。除此之外,法律更有超越一时一事的“价值意义”。反对专车软件是不是就可以去上街堵路?支持网络大V是不是就可以无视违法行为?对于类似问题,法治不仅提供了解决手段,更提供了解决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也正包含着尊重共同规则、尊重他人权利、尊重公共利益的法治价值。

 

的确,如果说经济发展解决的是器物现代化的问题,那么法治建设指向的则是制度的现代化。对于一个社会,制度的作用不仅是限制,更是导向。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法治有着最大的正当性、最广的普适性。让利益纠葛、思想纷争、观点碰撞都在法治的标尺下得到解析,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陷入自话自说的零和博弈,最大程度防止撕裂协调利益的基础、公共讨论的共识。

 

有人说,现代国家首先是一个“制度共同体”。因为奉共同之理、守共同之法,一个社会有了统一性、均质性,人们被纳入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理念,为“国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在法治的作用下,个人更变身为“公民”,拥有了共同的政治身份。从这个角度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指向的不仅是治国理政,更是在建立一整套成熟、定型制度的基础上,筑牢社会意识的底座,搭建起当代中国的命运共同体。

 

两会的声音,形成法治的共鸣。期待这样的共鸣,鼓荡起法治中国建设的风帆,助推“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