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郑永年:不能有官场新秩序已建成的麻痹思想

发布时间:2015-04-25      来源: 爱思想网    点击:

 

 

来源于爱思想网的郑永年专栏,原载人民论坛,记者高骊采访整理,作者郑永年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原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7058.html

 

  【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然而,经济新常态下官场出现了不可预期的常态,即官员不作为的常态,因此,要建立有所作为的官场新秩序。当下,不仅经济要转型,吏治本身也应该进行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的官场新秩序还未建成,制度建设没有终结,因此,官场新秩序已建成的麻痹思想要不得。

 

  【关键词】官场秩序 权力清单 政治生态 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不仅经济要转型,吏治也应进行转型


  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思·韦伯曾经提到中国是最早建立官僚体系的国家,也是官僚体制最完备的国家之一。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史,最显著的就是吏治,官场秩序尤其重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型政党转向执政型政党。1978年12月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那时,总体来说,干部制度改革只是发展经济的工具,官僚秩序基本还是经济发展的工具,吏治虽然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但中央还未将其作为主要任务来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再追求过高GDP的增长,而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里必须要强调,经济新常态是与过去的发展相比较,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速相比其他国家,还是有比较优势的。当下,不仅经济要转型,吏治本身也应该进行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提倡的法治的含义更广,是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的法治,吏治属于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涉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关乎干部之间的关系,党员之间的关系等。


  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好的政策;好的政策要发挥出实效,必须转化为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两年多来,加强了顶层设计,为改革加码,以法治立威,给官场秩序带来了新气象。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顶层设计很重要,现在是执行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务实,从他在当国家副主席时发表的文章《关键在于落实》可以看出,他一直强调政策落地。政策不落地,只停留在纸面上,那将严重影响政策应有的预期效果。因此,法治建设非常重要,因为依法治国可以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制度,可以为下一步政策落地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同美国相比,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为何发展迅速?在我看来,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好,有效的政策很多。然而,好的政策如果未转化为制度,则会降低政策落地的实效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里根执政时期,其制度化程度很高,政策落实却未做好。我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政策的崛起,中国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将政策转化为制度。一个国家的制度化建设很重要,但如果太强调官僚化、制度化,太强调类似美国的那种制度化,改革发展就无法完成,改革目标就无法实现。美国现在太保守,两党互相否决,什么都做不了,政策执行不力。正如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说,正是因为美国太制度化,所以变得僵硬。
  中国有一些非常好的制度,如回避制度,官员不能在家乡为官,以防止地方主义;官员需要到富裕省份或贫穷地区进行任职锻炼,以积累相关治理经验等。当下,中国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比如,交流制度、任期制度、年龄限制等制度方面都需要创新。没有一个理想的制度可以拿来照抄照搬,它们都需要依靠文化传统、特殊国情来完善。与此同时,也不能迷信制度。比如,中国反腐败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腐败官员都受这些法律法规约束,但腐败为何屡禁不止?这就说明,制度建设是一个方面,政治生态也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要构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反腐败运动,就是不迷信制度,着力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


  中国需要设计一个物质和精神层面平衡的官场秩序体系


  改革不是免费的午餐,改革必然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学术上所讲的改革成本。在我看来,官场也是一个新常态,常态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预期的常态。公众所希望看到的常态,有完整法治秩序,干部有所作为,能够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人民间的各种关系,能够正确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等;另一种是未预期到的改革常态。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后,一些官员认为搞改革很麻烦,害怕犯错误,不作为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常态。
  官员不作为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世界很多国家都面临这一艰巨的问题。里根和撒切尔改革将政府功能下放给市场和社会时,官员也普遍存在该类问题。所以说官场秩序建设是一个很大的学术课题,更可以说是政治任务。
  中国以往更多的是通过党的激励、道德激励来进行权力约束,现在上升到要通过法治建设来约束,但仅靠这些还不行。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经济文化条件下,中国需要设计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官场秩序。没有一个模式是完美的,如果将新加坡的发展模式放在中国,那是行不通的。
  中国需要设计一个物质和精神层面平衡的官场秩序体系,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设计官场新秩序的同时,既要保持物质激励,也要提高道德约束;不能光讲道德,也不能光靠物质激励。任何国家都要在这两方面对官场秩序进行调整,以达到相对的平衡。因此,官场秩序要在法治的制约之下,还要靠德治(为人民服务)来约束。在物质方面,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随时衡量、调整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从古至今,中国人过于强调道德,但实际上如果仅靠勤奋努力的工作,而不能有体面的生活、不能养家糊口,难免会出现潜规则、腐败等现象。


  中央政府下放的权力,地方政府如何承接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官员不作为,简政放权不能“自由落体”。这就要求要有人来承接放下来的权力。那么,如何让地方政府有动力来承接好这些下放的权力呢?
  对此,首先要考察权力的现状,要考察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承接权力。第二是如何放权,下放的权力是否能有效的运作也必须认真考察,许多接权的人没有能力来运作。所以说,放权不是说放就放,要看细节、要看真正放了多少、好的权力是否真正下放。如果权力的含金量、含权量过低,接权的人也是没有动力来承接的。第三要厘清权力的归属,到底什么样的权力属于什么样的级别和部门。有些权力放在不当的地方,就会导致官员闲置,而公众则享受不到权力带来的便捷,整个体制就运作不起来。所以说权力归属问题必须要弄清楚,放权必须要有权力下放。第四,中国的法律体系需要清理完善。目前,中国的法律密度太高,必须要清理不合时宜的旧法,明确权力归属。改革就要触动现在的法律体系,但是改革又要以新的法律体系为依据。所以说清理旧的法律比新的法律更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多新的法律,与旧法之间存在一些矛盾。笔者希望 2015年很多不合时宜的法律能够尽快清理。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把权力下放到社会中去。然而,中国的社会组织还未成长起来,社会组织承接不起下放的权力;也有一种说法是向市场放权。应该看到中国的市场还处在发育过程当中,地方政府和社会也都处在发育过程中,政府和市场还未建立起合理的联系机制。


  官场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将法治建设置于官场秩序之中


  2015年是否还会有更大的“老虎”,没有必要去猜想,反腐败的问题并不是说具体抓某个“老虎”的问题,而是发现什么打什么,发现“苍蝇”打“苍蝇”、发现“老虎”打“老虎”。反腐败,不是为了抓“老虎”而找“老虎”,也不是政治斗争。反腐败并不是政治运动,而是依靠法律、遵循法律的法治运动。因此,如果有证据的话,大“老虎”该抓还得抓。
  反腐败最大的特点就是打寡头,寡头向上影响国家、影响国家政策,向下则深入黑社会。从落马的“大老虎”来看,一倒一大片,这就属于寡头性质。如果党内寡头形成,由经济寡头变成政治寡头,国家就要遭殃了。一个典型例子,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期,前苏联就是寡头政治,普京上台后首要工作就是打寡头。关于乌克兰的乱局,人们普遍认为是俄罗斯造成的,实则是寡头之间的竞争。中国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查处一个人牵连出一大串,非党组织逐渐形成,利益链浮出水面。这种党内的非党组织其实就是小圈子、小团体、中国古代称之为“朋党”。
  中国官场新秩序已经建成的这种麻痹思想要不得,比如中央的大规模反腐败,很可能有“苍蝇”“老虎”的反扑;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结。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法治建设置于官场秩序之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国的法治建设路径、方向已经明确。官场秩序的建立要随着时代变化、社会经济的变化而改变。所以说,永远不能有官场秩序已建成的麻痹思想,官场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