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乡风文明新实践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9-04-24 来源: 盐湖区人民政府 点击:
次
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在山西运城市开班
4月23日,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在山西运城市开班。据了解,这是国家农业农村部成立以来全国农业农村系统举办的以乡村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第一个全国性培训班。
举办这次全国性的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深入学习,其目的是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扎实做好乡村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央文明办、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政府、新疆建设兵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农村社会管理、乡村文化建设等有关人士,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运城市委、市政府、各市文明办负责人,太原市文明办及相关县(市、区)负责人,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运城市13个县(市、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农业系统干部160多人参加了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开班仪式和培训。
在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开班仪式上,中共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致辞。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讲话。中央文明办一局副局长王小河、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雷刘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詹慧龙、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张峻,省委农办副主任张软斌、中共运城市委副书记储祥好,中共 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峰 、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崔元斌出席了开班仪式。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巡视员戴军主持开班仪式。
刘志宏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运城市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山西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以“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为总要求,以“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为总抓手,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新局面。
刘志宏说,近年来,运城市委把繁荣乡村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打好历史文化牌,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实践“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各类道德模范和新乡贤队伍为骨干、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乡村文化建设新路径。
刘志宏表示,这次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在运城举办,既鼓舞了我们继续探索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我们学习借鉴各地乡村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提供了难得机遇。运城市将把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努力创造更多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代表国家农业农村部在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开班仪式上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要求,需要从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深化提高;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在目标任务上进一步明确;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农业农村部门的应尽之责,需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增强自觉,在能力上切实提升。
据了解,运城是全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新型工业城市。运城市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以“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东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为代表的河东文化,千百年来始终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运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拥有不可移动文物67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1600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处。运城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拥有800多万亩耕地,年产水果63亿公斤,蔬菜51.5亿公斤,小麦30亿公斤,肉禽蛋产量位居全省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运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是“忠义仁勇、诚实守信”的关公精神,舜帝的德孝天下,裴氏家风家规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孕育形成了“耕读传家、崇文尚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包容友善、勤奋进取”的好民风,为运城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条件。
在为期4天的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上,中央文明办一局副局长王小河、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雷刘功,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思明,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龙文军,分别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讲好乡村文化故事、优秀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用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振兴的底色等为题,对全国农业农村管理服务部门的学员进行了集中专题辅导培训。
有关人士介绍,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培育乡风文明,运城市的基本做法是,树立“五大理念”,抓好“五大建设”,形成“五位一体”,实现“一个目标”。“五大理念”,就是传承乡土文化,发动社会力量,服务引导群众,激发文化自信,提升精神品位。“五大建设”,就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明家庭优良家风建设、村民思想道德建设。“五位一体”,就是建立“政治建设统领、核心价值引领、历史文化传承、乡规民约约束、文明新风倡树”的乡村文化建设体系。“一个目标”,就是以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有关人士介绍,截止目前,运城市已评选“星级文明户”87461户,其中,“五星级文明户”10430户、“四星”和“三星”级文明户77031户,占到所在村家庭总数的50%。该市乡村文化礼堂48个已建成使用,正在建设的155个中已有75%即将完工。“一约五会”制度在该市农村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运城市本土、离土、外来新乡贤已达 12566 人,初步实现村村都有新乡贤。累计转移劳动力就业13.5万人,该市劳务收入达到230亿元,吸引了7000余名在外人员返乡创办小微企业1152个,带动就业2万人,625名返乡人才担任了村“两委”主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运城市创新乡贤+金融”发展的模式,有28个村成立了新乡贤资金互助合作组织,795名乡贤参与,筹集资金总额2260.96万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中,运城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依靠群众与动员群众、满足群众需求与提升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书写运城乡风文明的生动样本,运城市乡风文明新实践成为全国的典型案例。
4月25日,在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上,组织学员进行了现场教学。以山西运城市培育乡风文明的实践为案例,现场观摩了闻喜县寺底村、沟渠头村和盐湖区雷家坡村、西张耿村的乡村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巡视员戴军做了题为“农业农村系统乡村文化工作的总体考虑”的专题辅导。
与此同时,国家农业农村部等有关司局领导还到盐湖区龙居镇雷家坡、西张耿两个村庄和万荣县四望村、灵池村、永利村对星级文明户创评、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新乡贤等乡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峰介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为契机,持之以恒推进“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基层实践,以“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不断发挥新乡贤力量,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 凝聚全社会发展共识,努力用良好的乡风家风、民风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凝聚社会正能量。
乡村文化工作一头连着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一头连着农民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参加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现场观摩的中央和国家部委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从事农业农村管理服务工作的省(市、区)干部以及山西省省市县相关人员一致认为,运城市委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已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各方面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现在运城市的农民群众,不仅物质上富了起来,精神上也美了起来。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加坚定;邻里互敬互爱、民风更加淳朴,家庭更加和谐,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这次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既是一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局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讨论,也是强化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深刻认识、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的专题研究。”对此,来自中华农耕始祖后稷故里的山西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午炎俊,感受颇深。
参加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现场观摩的中央和国家部委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从事农业农村管理服务工作的省(市、区)干部以及山西省省市县相关人员认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需从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深化提高,从目标任务上进一步明确,从能力水平上进一步提升应对,在工作上进一步聚焦优秀农耕文化建设。
参加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的学员表示,要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悟,带着群众干,通过实地培训、课题讲座、现场观摩、学习交流、研究探讨,进一步在理论上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借鉴运城市乡村文化、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案例和成功经验,不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杨明有)
(责任编辑:闫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