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是法治社会的生命之舟
发布时间:2016-05-13 来源: 法律博客 点击:
次
在一个法治社会,人们都大声疾呼公平正义,但公平正义从来不是唾手可得。世界上万事万物,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奋斗的结果,都是劳动的结晶。虽然剥削和压迫在所难免,但剥削和压迫只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存在的实质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财富不但是资本主义的常青之树,也是社会主义的掌上明珠。财富是每一个法治社会的生命之舟,驼载着芸芸众生驶向生命的彼岸。
法治社会需要财富。在一个法治社会,每一个公民都渴望自由,这些自由最终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奋斗,为了争取休息的权利,人们进行大罢工,最终创立了五一劳动节。历史上的许多权利制度,包括八小时工作制,包括义务教育制度,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利益有的是有形财富,有些是无形财富。为了保护人们的财富,法律上创建了很多法律制度。没有保护财富的需要,所有法律法规都是废话连篇,所有法律书籍都是废纸一张。刑法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财富不被掠夺,民商法是为了财富的流转和积累。法律是人们财富的忠诚卫士,一直是忠心耿耿,尽心尽责。
生命需要财富。贫穷从来都是一个魔鬼,在人类幼年的记忆里留下难以忘记的梦魇。食不果腹和衣不蔽体是贫穷的代名词,即使是现在社会,人们依然追求华衣锦食,衣冠楚楚依然是俊男靓女的必不可少的要件,精美食品还是贵族的追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今非昔比,但对于财富的渴求,人们还是有增无减。生活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无所有者就是在海水中挣扎。有少许财富者就如同驾驶一叶扁舟在海面上穿行。有中等财富者就像得到一艘机动渔船,准备信心百倍的横渡太平洋。有巨额财富者如同拥有一艘豪华游轮,豪情万丈的环球航行。没有财富是非常让人恐惧的,有少量财富非常让人沮丧,有中等财富让人燃起生活的希望但心里又有些羡慕他人,有巨额财富者就悠闲自得,但偶尔的飓风也让他揪心不已。
发展经济需要积累财富。这是人类社会坚定不移的目标。各个国家和社会都在发展经济。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获取更多财富面前都取得了惊人的一致。人们追求财富的心情也增加了人们建设法治社会的兴趣。一个公民,只要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就会大胆追求财富,从而也会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市场经济越发达,法治水平就会越高,反之也是一样。法治和财富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法治社会,一定是一个富庶的社会,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法治化水平很高的国家。经济和法治,已经达到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地步。人们在法治社会终于感到没有了后顾之忧,没有了衣食短缺之虞,生命之舟越来越奋勇驶向彼岸。
在远古社会,在滔天洪水面前,人们共同拥有一艘诺亚方舟。但在今天这个法治社会,人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之舟。在法律保护了每个公民的财富之后,你如果看见有他人落水,你是否愿意让他人乘船呢。在航行中间,是否有人故意撞坏他人的生命之舟呢。即使不是故意,但你的万吨巨轮激起的浪花是否能够把他人的小船掀翻呢。在有人眼巴巴的寻找不到造船的材料,而有些人是否拥有多艘巨轮而弃之不用呢。是否有人在自己升上天堂之后也想着把自己的巨轮葬身海底呢。汪洋大海几千年来一直是潮起潮落,一直是浪花翻涌,也一直默默看着这些千帆竞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种场面很壮观,也很激动人心。但如何让人们同舟共济也是法治社会的一个思考。
作为一个个体,人的个性很强。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共性也很强。个性飞扬是建立在发达的社会基础上的,舞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是靠台下观众来捧场的。假想财富无限增加之后,假想亿万富豪的数量很多很多,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容纳得下富豪们的逞强好胜,是否能够支撑得起他们的争奇斗艳,社会是否是无止境的在经济方面进行物竞天择,这是一个很难得到答案的问题。有理性的思维证明,在一个法治社会,人们需要建立共同的精神共同体,需要建立一个共同的财富共同体,需要建立共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是一个明证,共产主义思想运动也是一个启发。法治社会的大潮将会把人们带到一个财富无限丰富的时代,那时,人们将不得不思考一个现代社会认为是乌托邦的问题。精神共同体需要一个超强的明智政府和国家,劳动共同体需要人人都拥有强大无比的劳动能力,财富共同体将建立一个超级资本的联合体。什么异端邪说,什么缺点懒惰,什么利欲熏心,在这些共同体面前都将会烟消云散,甚至是灰飞烟灭,留下的是异彩纷呈的天空上的云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财富虽然是生命之舟,但还远远不是什么轻舟,有时倒很有点猿声的味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大多数的生命之舟是这些小渔船。在发展经济面前国家还有艰巨任务,同样每个公民都还需奋斗。许多人还没有什么坚船,更没有航母型的巨轮。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财富上,还是在法治上,国家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踏上了生命之舟,就要积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生命的航程上迎风破浪。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