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清华教授:1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背后透露了什么信号

发布时间:2019-05-09      来源: 思想潮    点击:

 

作者 | 龙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来源 | 一席

 

 

我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龙灜,我今天想和诸位分享的是收缩城市,就是人口在变少的城市

 

诸位应该知道中国有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我曾经从怒江翻越碧罗雪山到达澜沧江,用了三天,在帐篷里住了两晚。媒体之前曾多次报道怒江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水电开发的峡谷。

 

知子罗在怒江峡谷上面大概得有一公里。你想,垂直的一公里而不是平面的一公里,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知子罗这个城市我觉得本身也是个bug,因为它现在差不多是一个废城。

 

 

为什么是废城呢?大概40多年前的时候有专家来预言,说这个地方要发生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当地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把所有人都迁走了,最后就变成一个废城、一个空城。

 

所以,今天我将主要讨论人口变少的这类城市,基本上对应收缩城市。

 

01

 

这张图是2013年我在英国作访问学者的时候做的,是用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做的。

 

 

之前已经公布出来的数据都是在城市的尺度或者是在县这样的尺度,我们突然发现国家统计局竟然把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尺度上的人口资料都放在了他们的网站上面。

 

当然除了“五普”还有2010年的“六普”。

 

 

当我们把两张图做了一次对比,那天晚上我就问自己是不是发现了中国的秘密?我们发现的结果是什么——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是说,从2000-2010年,有一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流失。

 

 

什么是街道办事处呢?只有在我们设市的城市才有街道办事处这样的单元。也就是说我们人口变少的地方不光是农村,比如说空心村,还有我们广大的空心街道办事处。

 

之后我们将中国行政意义上的六百多个城市的市区范围再叠加到刚才那张图上,我们发现中国广大城市中,在2000年到2010年间有1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

 

 

02

 

在我们大规模关注收缩城市这一主题之前,收缩城市在国内还很少有报道。

 

下面这些城市就是收缩城市,在座的朋友可以一一地看一下,如果您不是来自北京,看一下有没有您的城市。字越大并不是表示这个城市的人口越多,而是表示这个城市2000-2010人口流失的比例越高。

 

 

比如说最中间的是吕梁,山西的,原来以矿产资源为主。还有暑假的时候很多人爱好的呼伦贝尔,定西、根河等等一些城市。

 

当然我们刚才说的是五普和六普,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六普离开我们都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这个数据是不是稍微有点过时?

 

刚好最近我的合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吴康教授用最近的一些统计资料,经过一些技术的处理,也发现2007-2016年间中国有80个收缩的城市

 

吴康(2017):利用2007-2016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发现的收缩城市地图

 

无论是刚才看到的2000-2010的180个收缩城市,还是2007-2016的80个收缩城市,这些城市都可以分成什么类别呢?

 

第一种是结构性危机收缩类型。比如,原来伊春这样的城市有很多人靠林业来发展就业,现在没有了。

 

黑龙江伊春  陈荣辉 / 摄

 

包括义乌也是这样的。你们可能吃惊为什么有义乌,这是我们的合作者做的发现。原来有很多的工厂企业,现在因为上一轮国际经济危机和产业升级影响,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当然我们还有大城市周边城市的收缩,比如说北京周边的三河、高碑店,成都周边的都江堰等。

 

当然还有很多欠发达的县级市,还有很多边境城市,比如说额尔古纳,还有哈密根河

 

当然还有好多数据调整型的收缩,比如说晋江景德镇。什么叫数据调整型呢,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词汇,就是说我们统计的数据不太一致,但是最终发现它还是应该属于收缩城市。非常华丽的一个词汇给了这样一类收缩的城市。

 

03

 

当然我们也在思考,是不是只有我们国家才有收缩的城市。

 

后来我们发现国际上有很多学者也在关注收缩城市,并有很多报道,比如这个。

 

Oswalt,P. (Ed.). (2006). Atlas of shrinking cities:... imRahmen des ProjektsSchrumpfendeStädte,einesInitiativprojekts der Kulturstiftungdes Bundes... HatjeCantz.

 

从1950年到2000年这过去的50年,比我们“五普”要早50年,他们把全球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都做了一些梳理,发现西欧、北美有很多5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在流失。

 

中国总体上人口是在增长,但是也能够看到一些蓝色,蓝色表示人口的收缩。相当于在六十多年前我们有个别城市的人口就在减少。

 

这是我们最新的初步研究发现,一周之前我们做了一张这样的图。我们收集了全球的夜光影像资料,夜光的影像表示晚上有卫星拍摄我们整个人类所在的地球。我们对比了2000年到2012年的夜光影像,合成了这张图,蓝色代表夜光亮度降低了,红色代表增强了。

 

2000-2012全球夜光影像变化显示

 

一般也有学者来研究,证明亮度越高这个地方GDP相应也越高、人口越多,或者说能源消费的数量越高等。

 

本图并不能说我们直接用这种数据识别收缩城市,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看一下中国在过去的十多年,或者是全球的灯光亮度的变化是一个什么态势。在直接亮度对比之前,我们做了较为复杂的亮度矫正工作,以保证两个时期的夜光影像具有可比性。

 

我们发现中国并不是最严重的,同样的,西欧、北美和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灯光亮度也发生了显著下降。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说蓝色所对应的灯光亮度下降就肯定是人口在变少,但至少是人类的一些活动在变少。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照明的改变,比如说原来灯火辉煌的工厂后来我们改成先进的制造业,晚上不需要这么亮堂,但经济产值在增加。不过对于这类,就业人口的密度也是下降的。

 

这是中国和周边。

 

 2010-2012:中国及周边地区夜光影像

 

当然最近三年我们也做了一些判断,就是即便是没有人口普查的若干年,从2013年到2016年,我们发现也有大片的国土的夜光亮度在下降,很多也是分布在城市地区。

 

2013-2016:部分中国地区夜光影像

 

所以我们现在初步想,如果三年之后我们有新的人口普查再出来,可能会发现更严重的收缩城市问题。

 

现在一些大城市都在说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的人,但是我认为,中国只有三四个城市有这样的资格说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的人。人多是它的后发优势。我们看看现在的河南省和四川省,原来都是人口大省,如今他们的中心城市体现了一定的后发优势。

 

收缩城市是不是我们中国城市化的另外一面?

 

我们一直在说扩张的城市、增长的经济、逐步增长的人口,那我们收缩的城市呢?

 

黑龙江伊春 陈荣辉 / 摄

 

04

 

之所以选择收缩城市这样的主题,是希望和诸位有一个分享,让更多的老百姓有这样的意识,更多的城市官员和统计部门的职员认识到这一问题,这样以后就少排斥这一态势了。

 

要说到收缩城市,国外也有,中国收缩城市的特点是什么?它的独特气质是什么?

 

我们中国的收缩城市数量大,180多个;分布广,东中西部都有,并不是集聚在某一个地方。

 

黑龙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  陈荣辉 / 摄

 

我们的收缩程度没有那么高,不是说一场灾难、一个地质灾害,像刚才说的知子罗那样人都走了。我们的收缩城市人口一般都少于10%的人口流失。

 

中国收缩城市还有一个悖论:人口在变少,但它的经济在上行,就是GDP还在增长,同时它的土地在扩张。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收缩城市当前这个阶段的一个悖论,你想人少了,土地在不断地扩张。比如我现在站着的红地毯,原来有5个人,后来人少了变成3个人,但是红地毯却变大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所以说我们从研究上提出一个假设:是不是可以把收缩城市分成不同的阶段。因为从城市生命周期的理论来讲,城市是从无到有,慢慢地繁荣,到达顶峰,开始衰落,然后重生或者彻底没落。其实衰落也是必然的,或者说一部分城市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从三个维度来认识中国的收缩城市,比如人口在变少,有一些城市我们认为人口开始变少的时候GDP还在增长、土地还在扩张,当然再过一个阶段可能经济开始下行。

 

我们认为最后的一个阶段可能就是空间品质开始下降。什么意思呢,我们走出剧场来到北京的街道上面,我们所看到的空间是什么样子、空间的品质怎么样、好不好看,或者说有没有破败或者混乱的痕迹,类似于说人好不好看一样。

 

一个收缩城市如果它的公共空间的品质都开始发生衰败,老百姓的心里可能也会感觉到颓废,我们说这可能是收缩城市的比较靠后的发展阶段。

 

黑龙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  陈荣辉 / 摄

 

首先我们说齐齐哈尔这样的城市。

 

齐齐哈尔是东北的一个城市,它的人口才开始变少,但是经济现在还在上行——当然这是统计年鉴上面这么说,市政府的网站也是这么说的,某度也是这么说。

 

 

这是澎湃新闻的陈荣辉老师拍摄的齐齐哈尔公共空间的一些照片,我非常喜欢这一组照片。这是在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拍摄的,一个人口在变少的城市。

 

黑龙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  陈荣辉 / 摄

 

第二类城市是属于人口在变少,经济也开始下滑。这个在中国收缩城市中算是很“难得”。这类城市开始承认GDP已经开始下降,比如说伊春这样的城市。

 

 

国内收缩城市的空间品质还不是比较差的,国外的一些收缩城市的公共空间有很多彻底破败的。

 

 

如果问哪个国家的街道最安全,我个人观点是中国的街道最安全。一个单身的女士她可以晚上走在北京不同的街道上,但是在美国布法罗的中心城我不相信她敢做类似的行动。布法罗这样的城市有很多公共空间的品质开始破败,当然还有底特律,大家更熟悉的一个城市。

 

 

 05

 

最后我愿意说一下,我们做了这么多研究工作,当我把我们的研究工作说给一些政府官员,他们是如何来反馈的:不承认,或者排斥,拒绝一个城市被称为人口流失的城市或收缩城市。

 

在国内城市化都是根深蒂固的——我们的城市必须要发展,我们的人口必须要增长,城市收缩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衰败的表征,至少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要说的是在国际背景下,收缩还可以是一个中性词,收缩只是人少了。

 

180个收缩城市中,我们通过公开渠道找到了其中63个城市的总规材料,无一例外地人口都是被预测是增长的。上面的红色表示规划的未来人口增长率,蓝色表示过去几年人口的流失率。

 

 

这说明国内多数城市即便是收缩城市的规划人口都是增长的,甚至如果规划人口不增长,我们很多城市规划师都不擅长来编制规划。

 

其实这并不是城市规划师的问题,比如城市规划专业的一些标准、技术规范等都是对应增长而非收缩的规划范式。所以几乎可以说目前的局面是收缩的城市,膨胀的规划

 

如果以后有规划院要招人的话,我给他出一道题:给你一个县城,人口过去10年少了20%,你给我做一个总规。我相信很多学生在学校学来的套路就很难适用了。

 

一些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不一定非得要人口增长,比如说现在日本就是紧凑城市的策略——首先他们承认收缩城市的存在,然后顺应收缩城市的特点,人口少了,少了我们有少的办法,而不是人口少了我们一定要把它扭转。

 

比如日本福山这样一个城市,人口少了很多,最后政府做法很简单,就是把人归归堆,中心城以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受限,日常的服务都是在中心城里面或者轨道交通场站和交通枢纽周边。其实,最终还是要保证收缩城市内剩下来的人生活得正常有序。

 

正如北京和上海总规,我们相信城市规划最终一定是要回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改善这个层面上来,而不是壮美的规划蓝图。

 

但是我们国内还不太有,我相信国内未来的10年可能也会有一些改变。这是我之所以今天站在这儿要和诸位来做这样的呼吁,让更多的人看到的原因。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