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见义勇为致人重伤案”是道社会考题

发布时间:2016-04-21      来源: 人间小道法律博客    点击:

 

   “本人郭明(化名),系四川省江安县中华武校在校学生,因2015323日的一次见义勇为被含冤判刑……”近日,一条网帖受到广泛关注。小郭称,当天下午,他和同学从都江堰乘大巴前往泸州,中途一名男子骚扰车中女乘客。到达泸州下车后,男子与女子发生抓扯,小郭和同学出手,其中郭明用鞭腿踢中男子头部使其倒地时头部着地,致重伤二级。20159月,龙马潭区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郭明有期徒刑26个月,缓刑3年。20163月,龙马潭区法院对该案民事部分作出判决,判决郭明支付张三赔偿款157173.76元。(419日《成都商报》)

这无疑是一起让国人十分纠结的案子:站在法院的角度,无论何种起因,一旦逾越法律底线,造成伤害,都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及民事后果;而为数不少的网友则认为,此判例一开,国人曾深恶痛绝的“路人冷漠症”或将抬头,而“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场景恐不复见。尽管此言有些偏激,但该案的示范效应,或多或少会对社会弘扬见义勇为行为产生一定量的负向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就这起案子本身来说,基于郭明及同学的“出手相助”,已经超出了防卫限度,造成了对方重伤二级的法律后果,故无论案件的起因为何及如何定性,都不大可能导致“判二缓三”判决的实质性改变。然而,本案的争议在于,公诉人认定郭明及同学“出手”时,对方已停止了“不法侵害”;而郭明及同学却称当时对方仍然在对女乘客“拉拉扯扯”,且是应女乘客的请求“出手”。显然,这是本案定性为“故意伤害”抑或“防卫过当”的关键点。

然而,作为事关案子定性的关键证人,那位女乘客却始终没在本案中现身。诚然,正如相关法官及检察官所说,就算找到那位女乘客,定义为见义勇为,“也不会对案件定性造成改变”。但要知道,因见义勇为导致的“防卫过当”,比之“故意伤害”,其对郭明及同学心灵的慰藉,以及他们的名声乃至日后的前程,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何况,一起因见义勇为引发的所谓“故意伤害”案,将作为受助主角的当事女乘客排除在外,这样的断案似乎很难谈得上严谨与公正。

此外,此案还有诸多不明晰的地方,譬如,重伤男子是被直接击打所致?还是身体倾倒时头触地而伤?也就是说,是直接加害,还是间接后果,似乎在判决书中未明确确认。此外,未找到作为关键证人的女乘客,法院是如何认定“本案的发生,系被害人的不当行为引发”?本案发生时的几个关键时间段有否监控录像为证?是否还有其他证人出庭作证?这些事关本案完整证据链的疑点,都有待揭秘。虽然此案涉及未成年人,不宜对外公开,但在当事人将案情披露上网、并不断喊冤、且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前提下,相关部门仍然一味保持沉默,恐非应对之策吧?

因而,找到那位至关重要的女乘客,进而补充、完善相关证据链,既可回应社会质疑,又能让本案经得起推敲,从而体现法律的公正与担当。就算最终判决结果不会更改,但严谨的证据、准确的定性、以及让人信服的判决,却可以法律的名义,既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又警示人们依法行事,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么?

同时,本案不单是法律命题,还是一道社会考题:倘若郭明最后申诉的结果是维持原判,且判决无懈可击,也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但毕竟客观上对见义勇为者“泼了一瓢冷水”。原因很简单,法律有它自身的法则。显然,在引领社会前行、规范人们行为方面,法律并不能“包打天下”。因而,法律所不能及的工作,还需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去“担当”:譬如,对于本案当事人郭明及同学,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他们的上诉或申诉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如寻找当事女乘客及其他相关证人、协助其选定辩护律师等;而一旦尘埃落定,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坦然面对;同时,对其是否属于见义勇为进行核实及查证,及时公布结果,以告慰其本人及家庭;此外,对其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给予尽可能的关注及帮扶,都是缺一不可的。

此外,法庭判决由郭明及同学支付的巨额赔款,如郭明名下的157173.76元,其同学苟清名下的67186.88元,按理固然应由他们为自己的“冲动”买单。但事因见义勇为而起,且危急之中又往往很难做到始终理性或收发自如,若让他们全部承担,一则很可能会让其本人与家庭陷入无力、无助的境地,二则会伤了社会众多爱心人士的心,更不利于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而,或民政部门、或公益组织,不妨爱心联动,帮帮他们,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见义勇为吧。

应该说,既坚守司法公正,又不致“浇灭”爱心人士心中的“豪气”,是法律工作者、各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当前面临的一道共同“考题”。而如何让更多的见义勇为者,既不改初心,一如既往在“危难之中显身手”,又时刻牢记依法而行,不失理性,或就是全社会所应交出的合格答卷吧。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