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网白天亮:当技工,应该“有面子”

发布时间:2015-08-13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技工人才,是制约制造业升级的短板。近日,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创新,在12个省份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虽然每个省份只选择3—5家企业,首批试点涉及学徒不过五六千人,却引起高度关注。
 
  提起“学徒制”,人们往往会想起“师傅带徒弟”那种传统的工匠技术传承方式。此次试点的新型学徒制,亮点在于“新型”:吸收传统学徒制“面对面传承技艺”优势的同时,更强调工学一体、市场为主。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加大技能人才培养,但技能培训一直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况。学校培育出来的劳动者,不一定是企业急需的;学校教授的技能,可能是企业已淘汰的。新型学徒制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由企业确定学徒对象、学徒岗位、培养目标、培训内容、考核办法,再与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签订合同,围绕岗位需求开展培训,这与目前在欧洲等国实施的学徒制更为接近。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事制造业的人员达2亿多。但是,一线工人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劳动力市场上技工紧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在80%左右,每年因不良产品而造成的损失上千亿元。出国抢购电饭煲、抢购餐刀,也戳到了“中国制造”技能水平不足的痛点。正因如此,新型学徒制的试点推出,被寄予了培育新型产业工人、提高制造业技能水平的厚望。
 
  不过,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技工荒”,新型学徒制的作用也不宜放大。虽然,类似“企业高薪招不来技工”“高级技工年薪20万”“技工院校就业率接近100%”等新闻频繁见诸报端,遗憾的是,市场紧缺、国家鼓励,依旧未能改变人们不愿学技能、当蓝领的局面。有两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的人不介意当工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而非职校。在国外,不乏因纯粹热爱某项手工艺而去钻研技术的年轻人,而我国去学技能的“90后”,则往往是无奈的选择。职校、企业,无不面临着“生源不足”“队伍不稳定”的问题。试想,如果多数年轻人内心并不想去当“学徒”,学徒制的效果无疑会打个折扣。
 
  解决“技工岗位缺乏吸引力”问题,由此更为迫切。事实上,即使某些企业因急需而开出高薪,但这种高薪并不稳定,技工的整体待遇还是偏低,比管理人员低出数个档次;即使当上了高级技工,但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依然没有明显提升。一些大城市推出积分落户政策,高学历人员轻易获得高积分,而高级技工的门槛明显要高;即使在某个领域里属于紧缺技工人才,许多从业者仍然缺乏职业安全感,技能工人的成长成才通道还是让年轻人及其家长有所担忧——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的今天,某项特定的技能今年还是企业急需、明年却可能被淘汰或由新工种替代。
 
  这提醒新型学徒制,一方面,在培训时既要着眼市场当下的需求,也要加强学徒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技工的社会地位。只有让当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成为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安心学习、传承技能,踏踏实实做出“中国制造”好产品。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