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童星加工厂”真能培养出童星吗?别让家长“造星梦”坏了孩子童

发布时间:2015-05-31      来源: 新华网    点击: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赵丹丹 谢樱 陈晓波)随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明星亲子节目的热播,童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不少家长倾尽精力、物力、财力,试图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童星。

  “造星热”的背后反映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但不容忽视的是,“造星”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影响孩子健康成长,以及不少“形式大过内容”的“童星加工厂”借机“宰割”家长。专家认为,孩子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容易适得其反。

  培养“童星”要砸多少钱?

  家住哈尔滨的小学五年级学生美含(化名),希望儿童节能到游乐园疯玩一天,但这对她来说是个奢望。六一当天,美含先要在一场文艺演出中表演舞蹈,然后再在一家综合商场内“走秀”,此外,晚上还有一节钢琴课。

  美含的妈妈告诉记者,美含每天早晨6点开始练习,放学后去学才艺表演,回到家还要完成作业,往往要到晚上11点后才能睡觉。

  同美含一样,7岁的浩浩因为擅长跳街舞,如今已是长沙市内颇有名气的小“童星”。浩浩妈妈说:“高强度的学习,小孩子肯定有受不了的时候,作为家长只能严格要求,在这方面孩子确实是吃了很多苦。”

  孩子吃苦的同时,家长也付出巨大的精力、物力、财力。美含妈妈告诉记者,从美含5、6岁起,他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当时就为她报了学费超6000元的“综合艺术小演员班”。为了让孩子们早早赢在起跑线上,各种“小童星培训班”、“土豪”幼儿园应运而生。

  记者了解到,除日常参加培训班的开销外,有些家长甚至不惜砸重金培养“童星”。之前有某少儿题材影视剧制片透露,选角时有家长开出六位数价码,希望让孩子上戏;还曾有媒体爆出家长自费几十万给孩子出专辑。

  “父母主要就是想让孩子有‘露脸’机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有的家长甚至不惜花钱送礼,只为让孩子参加一场集体演出。”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市场上,会唱歌、跳舞、乐器的童星已经非常普遍,而会武术、京剧、相声、评书的童星正成为追捧的对象。一名业内人士称:“‘招式’越稀奇,越可能‘制胜’。”

  北京某“童星培训班”工作人员于伟(化名)向记者透露,培训班一般会层层“面试”小学员,故意营造出一种竞争激烈的氛围,而不论过程如何,面试结果总是惊人的相似——“你孩子的条件很好,是可塑之才,在这进行系统培训后,你可能就是新一代的‘星爸’‘星妈’,但名额有限,希望你能把握机会,赶快报名”。不少家长因此做起了明星梦,投入大量精力、物力、财力“造星”。

  于伟告诉记者,“童星培训班”所谓的名师授课也大多是噱头,“一年到头也上不了几节课”。据他介绍,在实际授课中,真正的艺术培训少,花样百出的“打造”多。“比如声乐、乐器,无法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对此家长就会不满意,所以学校的培训大多是虚的,比如给小孩拍写真、拍MV。成本小、效率高,家长还买账。”

  于伟表示,相比电视中已经成名的“童星”,多数参加“童星培训班”的孩子虽然参加几场演出,上过几次电视节目,但真正成为“童星”的几率仍微乎其微。

  一位曾经为孩子报名参加过“童星培训班”的家长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光靠参加培训班就想培养出童星可以说是不太可能,因为这些机构的目的就是赚钱。时间长了不仅影响孩子学习,甚至会让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都变得扭曲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