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习近平两月内多次"吹风" 透露国企改革"硬标准"

发布时间:2015-07-23      来源: 正义网    点击: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李晓喻)“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吉林长春考察调研国企时的一番话,被视为中国国企改革将向纵深推进的信号。

  考察期间,习近平于不同场合多次谈及国企改革。

  在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用“两个坚持”强调国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即“坚持国企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企搞好、把国企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他还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三条“硬标准”,即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同一日,在与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座谈时,习近平再次指出,要深化国企改革,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

  在一个多月前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国企改革同样是重要议题。他指出,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习近平屡次谈国企和国企改革,究竟释放何种信号?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当全社会还把目光集中在资本市场时,习近平对国企的重视事实上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就是要发展实体经济。

  李锦表示,资本市场归根结底服务于实体经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已经稳定,迫切需要走向实体经济、走向国企改革。习近平的表述,实际上是把国企置于“经济发展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

  要搞好国企,加快改革势在必行。当前国企经营状况虽有所回暖,但与“做强、做优”仍有差距。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国企利润同比下降0.1%,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8%。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格局正处于重大调整的关键阶段,如果2014年进展缓慢的国企改革今后仍无实质进展,“不仅重化工业领域的国企将进退失据,甚至分布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乃至金融领域的国企,都可能在若干年后重陷困境”。

  在李锦看来,从习近平的数次“吹风”中,官方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已有清醒认知,且改革的思路和部署也已非常清晰。

  一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使国企凭借自身实力,而不是靠政策优惠和特殊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做大、做强、做优”。同时,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推动国企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是体现中国特色,不照搬照抄国外经验和模式。正如习近平所言,要对国企有制度自信,改革“要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去改”。

  三是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果说“三个有利于”是国企改革的衡量标准和目标,那么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就是改革的保障基础。

  习近平对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早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他就提醒说,要注意吸取以往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中央巡视组在对国企的巡视中,发现不少权钱交易、利益输送、“链条式腐败”,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可以预期,今后国企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香饽饽”部门、岗位的监督力度将进一步加强,以提高监督效率和国有资产的运营能力。

  李锦表示,推出国企改革顶层方案时机已经成熟,“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就要发生”。(完)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