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视点】检察监督并非越贴近越好

发布时间:2015-04-28      来源: 陈长均的法律博客    点击:

 

检察机关与监督对象的距离要适度。远了,可能监督射程不及;但法律监督也不一定越贴近越好,保持一定距离的检察监督,其监督实效可能会更佳。

 

文 | 陈长均

来源 | 陈长均的法律博客

 

近年来,检察机关以加强法律监督为中心,将检察改革向纵深推进,检察职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和拓展。但在拓展检察职能、强化法律监督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对自身职能定位应当有清醒的把握,延伸职能要适度、理性,绝不能脱离自身业务搞所谓的延伸监督职能,更不能一味认为检察监督越贴近监督对象就越好。

 

谦抑性是检察权的品格特征之一,它要求检察机关要“节制检察权行使”。检察监督是有限监督而不能包打天下,也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其他监督手段和方式。这是检察权谦抑性的内在要求。如果检察机关与监督对象距离太近,在其他监督手段和方式还未启用时,就首先“近水楼台先介入”,这有悖检察权的谦抑性品格。作为“世界上最客观的司法官署”,检察机关如若不能恪守谦抑、理性之品格,与监督对象的距离过近,其监督实效、监督权威和监督公信力可能都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因此,从事过多年检察实务工作的龙宗智教授指出:“有效监督需要主体间相对独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许更有利于监督。”

 

有些地方检察机关认为,越贴近监督对象,越可以直接为其服务,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但是,检察机关的性质是法律监督机关,而不是服务机关,这种过于贴近监督对象的做法很值得商榷。在有些情况下,监督者如果太贴近监督对象,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构建起了“熟人社会”,可能不利于监督工作的开展,有时候监督者甚至被监督对象“同化”。

 

例如,检察职能向农村、社区延伸有一定积极意义,许多检察机关设立乡镇、街道检察室的出发点就是将监督关口前移,贴近监督对象,强化监督效果。但在交通、通讯等日益发达的一些地区,检察机关设立乡镇、街道检察室等派出机构是否都确有必要?是否一定有利于监督?能否确保其职能不泛化、不虚化、不异化?能否确保其运行不背离检察监督的真谛?其实,检察机关是否设立派出机构,应综合考虑是否有足够的业务量等因素,而不能将是否贴近监督对象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量。又如,有的检察机关派员进驻公安派出所,对派出所进行面对面的监督。这种情况下,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是否能够保持相对独立,监督效果是否能够得到强化,也颇令人存疑。

 

总之,检察机关与监督对象的距离要适度。远了,可能监督射程不及;但法律监督也不一定越贴近越好,保持一定距离的检察监督,其监督实效可能会更佳。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