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中国古代官场中的借势之术

发布时间:2016-04-05      来源: 公务员必读    点击:

以上是经文。

弄权者的阴暗心理揭露:

 

凡在下者,应弘思远益,应权通变,多方建树,相时而动。由友及朋,由朋及党,由党及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滚雪球般越来越多,以自己为中心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蔓延,最终如火如荼,发展成不可遏止的局面。有朝一日,时机成熟,鹰扬而起,夺取权位便如探囊取物一样了。这就是古今政客商才建立基业的必由之路。

 

位卑力弱的职场新人,有不足惧者三,深可谋者六。其中,庸人讹言不足惧,虎步失行不足惧,亲友不闻不足惧;权借在下深可谋,利异外借深可谋,托於似类深可谋,利害有反深可谋,参疑内争深可谋,敌国废置深可谋。(此《韩非子·内储说下》所言“六微”,即为臣下者六种最为微妙幽隐的权谋。)

 

意思是被能力平庸或无力攻击自己的潜在敌人造谣诋毁不足为惧,自古成大事者,往往都是谤满天下,誉满天下;因对形势估计不足或一时不察,在小处遭受了失败或挫折,只要没有伤及根基,那么也不足担忧,姜子牙渭水钓文王,八十岁始得拜相。刘玄德势竭访隆中,近花甲蜀中称皇。不经过磨练砥砺就飞黄腾达的,其衰亡也必定迅速;想要成就大业,所行所为经常特立独行,领异标新,却不被世人甚至亲友家人所理解,虽然心情会因此落入低谷,但只要心理素质足够强大,还是能够依然故我、勇往直前。汉高祖、朱元璋,在天命之年以后,都成了带甲百万,统御天下的雄主,但回顾他们当初的亲戚朋友,难道都认为他们将来很有出息吗?难道没有人用“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等词语来刺伤他们吗?

 

一个人如果想成就大的功业,却被以上三种事情所牵绊,弄得焦躁不安,自怨自艾,是不会成功的!

 

借权于上,收揽贤才,打击异己,铺平道路,可以作为谋划之一;集团利益不一致,却私相授受,以便自己暗中做大,可以作为谋划之一;以类似的事情诬陷坑害潜在的敌人或者同事,可以作为谋划之一;隐秘高妙的侵害老板的利益,中饱私囊,可以作为谋划之一;在集团内部最高领导权不明,面临党争内斗的时候,顺手牵羊、 隔岸观火,可以作为谋划之一;假借敌对集团的势力,对内栽植党羽,任免人事上的事情,可以作为谋划之一。

 

权借在下

 

高高在上之人的权势不会轻易借给下人或者职员,因此位卑力弱的人要学会从隐秘幽微的小处上窃取获得上位者的权势。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即便是与位高者谈话时间长、互赠礼品、合影留念这等微乎其微的资助,也有利于自己日益强大。精明强干、心思缜密的人不会错过任何生活中的细节。其说见于古时靖郭君田婴任齐相, 和老相识谈话的时间长,老相识就变得富有;赏赐近侍小物品,近侍地位就会抬高。学生李德涵不过短暂的站在校长儿子的身边,却迫令食堂的负责人露出马脚。李浩成假借无中生有的电话和花钱的大方豪爽,轻松获得两名高科技人才。

 

(古)案例一:靖郭君田婴被任命为齐国丞相,领王命夸官三日,巡游京城。一时间从者如云,观者犹如附毡之蚁。

“这不是老乡田婴君吗?居然富贵到这地步!”路边一位劲装结束的老汉说道。

 

旁边一位看似商人模样的年轻人对这位老者鉴貌辨色,觉得他不像是在说谎,于是道:“你赶紧上去与田丞相搭话!我愿意奉送十金!”

 

老者虽然一头雾水,但迫于金钱的诱惑,于是上前与田婴叙旧。田婴刚任丞相,不想留下个“苟富贵,即相忘”的恶名,故作亲民,所以双方一直谈了半个多时辰才作罢。

 

归来时,那个商人外表的年轻人对老者躬身作揖,形态恭敬至极,并如约赠予他十金。老者愈加困惑。

 

隐伏在周围的官宦巨贾见田婴与这老者相谈甚久,而这衣着华丽的年轻人又自愿送给他钱,以为他地位非凡,又与丞相有非凡的交情,无不心存敬畏。

 

年轻的商人于是以这老者为招牌,四处纳金,最终富甲一方。

 

(古)案例二:齐相田婴把一件戴旧了的饰物随手扔到堂外。一位年轻的随从把这饰物拾起来,逢迎道:“我想用这饰物上的将帅之气给全家四口带来福音,请您成全!”

 

齐相田婴不置可否。

 

在以后的日子里,随从经常把齐相的饰物拿来昭示于人,于是左右对他愈加恭敬,就连相府的管事也不敢刁难他。

  

(今) 案例三:西北某三流大学,其食堂工作人员经常以次充好,伙食的质量越来越差,弄得全校学生怨声载道。学生张衡、李德涵意图录下食堂工作人员的口供,而后发动学生,联名上书。可食堂背后的老板据说颇有势力,与校里的主任、院干、团委均有交情,这给初出茅庐、毫无背景的张衡、李德涵二人的调查取证、发动群众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头脑机灵的李德涵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心生一计。

 

次日,李德涵在行政楼办公室与后勤部主任(校长之子)谈了整整一个小时,方才告别。出来前,后勤部主任热情的与他握手寒暄,并把他送出行政楼,二人又在楼前逗留了十余分钟,才各自话别。

 

校长之子与李德涵拍拍打打、欢声笑语的这一场面很快不胫而走,如此一来,校内的众多领导干部焉能再行小觑于他?于是张衡、李德涵二人的联名工作愈加顺利。翌日,张衡又与食堂的伙夫攀交套话,几杯酒下肚,伙夫的脑袋顿感晕晕沉沉。再加上平日里受学院这群领导干部挤兑惯了,满腔怨愤,一股脑就把食堂背后老板以次 充好的事不小心抖露出来。

 

待到伙夫酒醒,发觉谈话已被录音,却是无可奈何。随后,口供和联名书一起送到了校长室,校长虽知这两位学生的取证并不合法,自己在法律上完全站得住脚。然而怕他们把录音上传网上,以论坛发帖、微博炒作、邮件代发的方式扩大影响面积,又见联名者众,迫不得已之下,只得与食堂背后的老板撕破脸皮,放下重话,让他少捞一点,适可而止。

 

从此,该大学的伙食渐渐好了起来。

 

以区区两个学生之资,去挑动食堂背后的利益暗局,是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然而却出乎意外的略有小胜,这其中固然有伙夫积怨已久、把口不严与联名者数量极多、校长顾及网络影响等诸多因素,不过二人转败为胜的根本原因却是李德涵的善于“借权”。如果没有他与后勤部长长达一个小时的谈话,相信他们首先就会困 于调查的行政阻力,更遑论能够成功。

 

那么,李德涵是怎样与后勤部主任搭上关系的呢?其实只要有心为之,并不很难。在入校之初,各校级领导纷纷讲话完毕之后的第二日,李德涵便即准备了礼物一份,书信一封,把自己对后勤部主任豁达干练、讲演平实的佩服之情表达的淋淋尽致。随后又多次与主任书信往来,论及现今大学校园教育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应如何解 决钱学森之问等等,故此二人早已相熟。在准备联名上书之前,他不过是恰如其分的适时约见了主任几次而已。

 

学院后勤部主任首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其次作为校长之子,也是企业未来的接班人,那么于公于私,他都无法拒绝李德涵的来信或约见的盛情。因为身为校长之子,首先要收揽人心,凝聚四方共识,才能坐稳将来校长的宝座。再不济,也要故作姿态,在他尚有闲暇的情况下,绝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一个对他极度崇拜并且关心校园 建设者的造访。他当然不知道自己被李德涵利用,因为在他看来,任何有利于提高自己在校园内声望的老师或学生,都不过是他继承父业、大造舆论的棋子而已。

 

(今)案例四:一向谈吐不凡、小有资本的李浩成奉华新科技公司老总的命令,去接待两位前来投效华新的MBA硕 士。席间,李浩成大展口才,花钱如水,并显露出对两位高学历人才无比崇敬、欣赏之情。他根据那两位硕士的专业特长及求职简历适度延伸,夸赞的有理有据,虽然有讨好之意,却不似那种寻常只会泛泛而谈、想要夸人却抓不住要领,尽会说些虚无缥缈之言的人。让两位硕士听了十分受用。

  

三人酒过三巡,李浩成突然显出不好意思的样子,拿起电话,假意离开餐桌两步,大有怕二人听见谈话内容之意。他虽然装模做样,极力降低自己的声音,却还是足以让两位硕士听的清楚:“什么,三儿?你放心,事情包在哥哥身上,那帮龟孙子别想欠钱不还,我的钱你先拿着用,解解燃眉之急!我一会儿找几个弟兄,打残了这 帮狗娘养的!”

 

然后又若无其事的回到座位上,继续谈天说地,又过了十分钟,电话又震动起来,但听电话那头说道:“谢谢你啊,成哥,事情解决了,你那帮兄弟真给力!这四万元钱,你怎么也得拿一万,请客打点啊!”

  

李浩成笑骂道:“行了,三儿,咱俩谁跟谁,再提钱我以后不管你的破事了!现在有个饭局,我遇见张良、陈平啦!回头聊!”于是挂下电话。

 

宴后,两个硕士互相合计道:“李哥这个人讲义气,有力度,又懂得礼贤下士,还把咱俩比作张良与陈平,我看咱俩以后跟他混,准没错!”

 

在自身没有足够强大的团队和充足的物质财富时,一个电话,一个眼神,一种动作,也能成为拉拢人心的关窍所在。

 

此案中,李浩成以不凡的谈吐,阔绰的伸手,无中生有的电话,恩威并施,最终使两个硕士入其彀中。

 

案例五:在一家大型国有医院中,护士、医生、值班人员经常为自己的工休时间短而抱怨牢骚。护士长刘倩于是说:“我请求跟院长商谈,来提高诸位的工休时间。”一周后,医院的工休时间果然每个月多加了三天。事后,人们都争相夸赞刘倩有能力,心肠好,纷纷巴结拉拢她。其实刘倩事先知道医院的改革动向,并以此来为自己借势。

 

另一种说法是:医院的行政副院长与主任医师谈道:“我听说大家对医院的工休时间颇有微词,长此以往,不利于医院的口碑,我将申请每个月让你们多放三天假,并允许私下接收家属的红包。”

 

刘倩恰巧听到了这件事,于是跟大家说:“鉴于现在的窘迫状况,我对上请求为大家争取工休时间与福利待遇。”

 

防范原则: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亦即:听到有人做坏事不要立刻就起厌恶之心,恐怕会被小人利用发泄愤怒;听到有人做好事不要立刻就去亲近交往,恐怕被邪恶之人利用谋求晋升。

 

破解之道:

 

人们观察和听取他人的言行,如果不加验证,就不会知道实情;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受到他人的蒙蔽。因此“聪明的人”类推积铁防箭的道理,明察三人成虎的祸患,一一听取各个不同阶层的言论,取巧之言就不攻自破了。切记“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人壅塞。”

 

“有的官员在小事情上忠心耿耿,工作干得不错,但其险恶用心在于一旦手握大权,以便实现他的大野心,达到大不忠的目的;有的在小事上,在平时很讲信用,但其目的是为了沽名钓誉,在大事上搞阴谋诡计,达到反叛的目的。对这类官员不是应该预防其欺诈吗?

 

“有的官员表面上很有魄力,干劲冲天,实际上没有真胆识;而有的表面上非常仁义,可在实际行动上却与仁义相违背。这就要考虑,这些官员是不是在弄虚作假?

 

“有的官员专搞打击同事、贬低同僚的小动作,以达到自己被信任、重用的目的,一旦委以重用,就使下情不能上达,上面的计划、政令也不能向下传达。对这类官员,我们就要考虑他是不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呢?

 

“有的官员发表似是而非的意见,虽然很中听,但是中了他的邪说就会乱了真理;或者发表貌似合情合理的意见,一旦实行,就会伤害真正的贤能之士。对于这类官员,我们就要考虑他是不是在进谗言?

 

“有些官员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就用不公正的赏赐鼓励自己满意的部下,尽管这些人没有什么业绩;或者用奖赏的办法收买人心,预支恩德;或者用不公正的处罚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属下,以此树立权威,尽管这些人有能力、有业绩。对出于私心擅自赏罚的负责人,我们就得想想他是不是奸佞之人?

 

“有的官员居心不良,存心要陷害某人,就采用明场上抬举他,说好话,而暗地里却用阴谋诡计把他搞垮的手法;或者要谋略什么事情,总是冠冕堂皇地打着公事公办、一心为公的旗号,实际上暗中却塞进了私货,假公济私,但手段非常高明,做得不留痕迹。我们,就要警觉这类官员是不是欺世盗名之辈?

 

“有的官员专走上层路线,结交领导人左右的办事人员,从而找机会向执政者说项推荐,以达到进身的目的;或者借助领导人重用的、言听计从的人,巴结他们,依靠他们,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我们就应当考虑,这类官员是不是有作伪的动机?

 

“有的官员永远随声附和,八面玲珑,有时甚至违心地苟合别人,为的是不得罪任何人,一步步顺利地往上爬。对这类官员,我们就要考虑将来的祸患:关键时刻,利害关头,他是不是也会这样呢?

 

“有的官员一门心思顺着上级领导的意志,专做上面喜欢搞的事,专说上面喜欢听的话,为的是求得上级的欢心,取得上级的亲信,而这些事、这些话对老百姓、对社会是好是坏,他一概不去多想。这种官员,就得想想他是不是佞臣?”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