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李刚“重出江湖”

发布时间:2015-12-14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近日据媒体报道,承德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刚一案,经检察机关细致侦查和审讯,最终起获赃款现金1亿余元,成为河北检察机关2014年查办的众多大要案之一。还记得第一次出现“亿元现金”大案时,媒体和网友还有兴致去算“连起来有多长”“总共有多重”之类的数字游戏,而今李刚不过是作为“河北省纪委通报的三位亿元贪官”之一出现。几年时间,我们都见过了世面。

  但其涉腐情况如今再次受到网民关注,究其缘由,“李刚情结”已经植入很多国人的心中。

  细想来,其实那句未被证实的“我爸是李刚”,之所以会火遍大江南北,与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李刚不无关系。远在天边的特权兴许可以不关心,但这个全国最常见的名字让人们意识到,霸道的权力不在别处,就在每天的生活里。你不关心特权,特权就来关心你。

  “首发”的李刚并未被坐实任何不端,“替补上场”的李刚却是真正滥用权力的典型。在承德市常务副市长任上被“双规”的李刚,2004年到2007年先后任三河市市长、市委书记。三河市最有名的地界是燕郊,知情人透露,李刚被“双规”后交代燕郊多个地产商曾对其行贿的事实,数额均在千万元以上。李刚的大肆贪腐与燕郊房地产项目暴涨时间恰好重叠,未免让望房兴叹的人们联想。

  李刚假职权之便,大肆收受贿赂,是权力所受约束与其层级不匹配的必然,这跟“李刚”这个名字本毫无关系。但从舆情角度看,同名带来的“打包”解读很难避免。

  如果说,“我爸是李刚”事件,牵动的是公众对司法公正的焦虑;“亿元贪官李刚”涉的是地产腐败,刺激着城市新移民的安居梦。两个李刚,一虚一实,拉扯着当下国人心中最敏感的两根神经。“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和“住有所居”的城市化,正是我们当下奋力实现的两大历史性目标。当人们发现两条路上都可能有“李刚”在作祟的时候,难免有些触动。

每个时代都有其标志性词汇,其形成或有偶然、附会乃至虚构,但人们可从中解读出某些时代精神或沉疴。“李刚”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象征着权力滥用与公义失守,它与究竟是谁已无关,也可能是张三李四,被抓的厅官李刚更像是其代言人。如果说有哪个词可以治疗符号化的“李刚”,那就是“笼子”。希望每个滥用权力者,都被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也希望不再有各种“李刚”。

     者:   老马

                            联系电话:13778098863

                                箱:2010926518@qq.com

                                址: 四川省三台县梓州干道

                                编:  621100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