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一)藏獒进入“熊市”(二)大学里的金饭碗(三)微信圈怪相,

发布时间:2015-08-26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过去的两年里,由于市场不规范、杂交化严重以及国内城市对大型犬更加严格的管理等原因,曾经身价几十万上百万、被誉为“活的奢侈品”的藏獒逐渐走下神坛。无论曾经多么具有王者风范,当神话破灭,在一套近乎残酷的游戏规则中,那一身的皮毛和狗肉便成了藏獒的底价,还不如土狗,送都没有人要。(8月24日《华商报》)
  短短几年,从曾经价值连城、炙手可热的“东方神犬”,到如今连土狗都不如、送都没人要的“弃儿”,藏獒命运的大起大落令人唏嘘不已。市场是无情的,成也市场,败也市场,但面对藏獒经济神话的破灭,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听之任之,无论从规范市场的角度说,还是从保护动物物种的角度讲,藏獒之“死”给人们留下了几多拷问。
  藏獒属于高原,属于牧民,只有在浪漫神秘的雪域高原上,藏獒才能彰显其血统纯正、稀少神秘的“东方神犬”本色。藏獒注定不属于逼仄拥挤的城市,因此从藏獒被当成商品、与金钱画等号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其悲惨命运。
  近些年来,藏獒经济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危险游戏,炒作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养殖和杂交混乱无序,市场泡沫助长炫富风甚至暗藏腐败……泡沫终有被刺破的时候,藏獒经济神话的破灭也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与君子兰、红木家具、茅台等神话的破灭不同,藏獒经济神话破灭更有其独特的残酷性。当藏獒值钱的时候,人们将之捧上天,当宝贝供着,一旦被淘汰不值钱了,就被送入屠宰场,这不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现象。
  如今,藏獒走下神坛,尤其纯种藏獒已岌岌可危,甚至有物种灭绝的危险。如何合理有序地保护和利用藏獒资源,规范市场,保护物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沉重考题。在这方面,理性引导更不可缺。
大自然属于人类,同样也属于其他生命,我们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也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给自然一个喘息的机会。否则,难保藏獒的悲剧不在其他物种身上重演。
(二)大学里的金饭碗
按照教育部要求,进入8月后各大部属高校陆续公布了2014年度决算情况。据对目前已公布决算数据的76所部属高校进行了统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这四所年度决算进“百亿俱乐部”的大学,位居前列。相关人士称,从这个排行榜看,国家教育资源向985和211工程学校倾斜是不争的事实。
  高校也可以成为土豪,这本身是让人羡慕嫉妒的事情。羡慕是因为高校有钱了,也就意味着教育有钱了,科研有钱了,高校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方面,可以作出更多贡献,高校工作者可以工作得更体面,更有存在感。嫉妒是因为,高校土豪的数量有限,就像专家分析的那样,土豪们金光闪闪的身影背后,是教育资源投向的倾斜——从2009至2013年间,属于这两个工程的高校拿走全国近70%的科研经费。换句话说,在高校圈中,也存在着贫富分化的现象,在高校土豪的背后,有着高校平民的存在,它们因为身份不同,际遇相差巨大。
  评价一项决策,可以从公平和效率两个角度着眼,两者最好能够兼备。如果两个方面只能优先满足一个,则需要进行权衡——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对985和211工程的评价也是如此。尽管这两项工程伴随着财政投入的倾斜,这种倾斜让人在一定程度上觉得不够公平;但是,不容否认,这两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水平,在这两项工程实行的当时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既然是为了快速发展的需要,对效率的追求就可能超过对公平的追求,过于追求平均必然影响到发展的效率和效果,绝对的平均主义只能成为没有效率的大锅饭。
  因此,即便现在感觉到两项工程存在某些不公平,也必须看到两项工程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推行这两项工程的内在思路,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过时——在资金有限,教育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必须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一批高校,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这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发展壮大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基本原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基本路径。毕竟,各个高校的科研能力不同,科研条件有别,一味强调平均投入,不仅可能无法做到真正公平,也必然影响到最后效率。科研不是福利,更不是救济,不能搞大锅饭,科研投入的根本原则应该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将钱投入到需要资助的科研者身上。
  科研不能搞大锅饭,而应该强调效率,这没有问题,但这也不意味着现行的财政投入倾向就完全没有问题。科研的确不能搞大锅饭,但科研也不能搞铁饭碗、金饭碗。在无法保证绝对公平的情况下,就必须保证相对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效果最大化。如果那些进入两大工程学校的学科、专业、学者的确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那么钱投给他们没有问题,只要他们能够生产出预期的科研成果;如果其他没有进入两大工程的学校、学科、专业、学者也具有较强的,甚至更高的科研能力,那么他们也应该得到相应的科研投入。科研经费之所以更多地投入进两大工程的高校,本质的原因应该是他们的科研能力更强、科学成果更多,而不是他们的身份标签。
科研不能搞大锅饭,也不能要金饭碗。一旦金饭碗成形,金饭碗内部依旧是大锅饭——因为缺少竞争,因为管理粗线条,金饭碗就会成为一种资源的垄断,手捧金饭碗者就会缺少危机意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反正最后的结果总是旱涝保收。这导致了科研效率低下,也违背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的本意。当效率已经丧失,或正在逐渐丧失时,政策的倾向性就到了反思的时刻——如何有效地保证效率,如何更好地兼顾公平?这就需要强调科研专项经费的概念和理念,需要引入更开放的公平竞争的机制,需要建立更学术化的评价体系,以便让科研经费投向有科研能力和科研需要的单位与个人,而不是仅仅因为身份,就可以被优待,就可以捧上科研的金饭碗。
(三)微信圈怪相,谁是始作俑者
这个暑假对于江苏南京市民徐女士而言,自己的朋友圈成为了拉票圈,几乎每天都有朋友在上面请她帮忙给孩子投票。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刷票公司甚至打出了“只要给钱,就让你成为票王”的广告语,网络刷票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8月23日《扬子晚报》)
  不论是布置工作任务,还是开展代购“微商”,抑或朋友圈沦为“拉票圈”,在一个功利与算计大行其道的时代里,微信被工具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微信原本只是一个私人空间和精神家园,却被异化为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舞台;这样的错位与迷失,根源于社会认同的走偏和社会评价单一化。
  与早期的短信投票相比,微信投票成本更低、操作也更加便捷。在赞成者看来,举手之劳却又卖别人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在反对者看来,“微信拉票圈”既是商家、学校等机构的“二次营销”,也是人情工具化的延伸——很久不联系的朋友和同学,突然联系让你帮忙投票,会让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在理想的图景里,“微信拉票圈”利用新媒体扩大了公众参与,提升了一项活动的知晓率。只不过,在现实的语境下,“微信拉票圈”沦为“拼人脉”;那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胜者,并不见得实力出众,却将“拼爹”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将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一次“投票总动员”,还是“发红包拉票”,抑或花钱网络刷票,缺乏社会资本的人们,通常在“微信拉票圈”中处于不利地位。
  比赛理应以实力、业绩等内在因素为评价标准,却被人脉、财富等外在因素所左右,这样的本末倒置,无疑损伤了公平正义。在名利的裹挟下,“微信拉票圈”成为一些单位对外营销的手段;至于比赛的结果,则被置放到次要的位置;而有了“以票数论英雄”,自然会导致票数争夺的渐趋激烈,微信朋友圈走调、变味在所难免。
  让孩子参加各类比赛的初衷,既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能力,也是为了让他们提升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从中得到肯定和激励。可是,一旦将比赛结果看得过重,甚至不惜成本地陷入“拉票朋友圈”,难免会因小失大。因此,面对五花八门的比赛和形形色色的荣誉,家长必须要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不要随波逐流,而是要学会教育和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各种比赛。
“微信拉票圈”与其说是孩子之间的较量,倒不如说是成人之间的比拼。为了所谓的脸面与荣耀,人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可谓得不偿失。说到底,塑造孩子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能迷恋比赛带来的成功幻觉,而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四)勿忘国耻,扬我国威
连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纷纷举办“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讲述当地抗日史,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悲壮故事。工、青、妇以及社会团体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黑板报、座谈会、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使“抗日故事”越讲越精彩,彰显“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情怀。中国人民在长期抗日战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抗战精神”,是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而又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鼓舞我们奋发图强,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巨大动力。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辈,传承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彰显爱国情怀。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强,国乃灭亡”。古人把“礼义廉耻”提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眼下,我们国家对这四个字,特别是前三个字十分重视。如提倡礼貌待人、见义勇为、廉政建设等。唯独知“耻”,提倡得还不够有力。除“讲究卫生光荣,不讲究卫生可耻”以外,似乎很少见到。过去常说的“国耻”,现在好像也已经被“国恨”所取代。这样改,当然也有一定的理由,过去的所谓“国耻”,大都是指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侵略的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今世界,除个别“超级大国”对新中国还有点“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绝大多数国家都能以平等待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中国已确实没有什么“国耻”可言了。然而,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耻”又好像并没有绝迹。不妨试举一例:有一天某市街头一辆公共汽车突然熄火,驾驶员请求乘客们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请来请去,下来推车的是一群春游的小学生,大人一个也没有下车。小学生们憋着吃奶的劲儿竟然推动了这辆挤满大人的车。再上车时,他们原先的座位却被大人们抢走了。读到这里,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这些大人们到底怎么了?有人认为是文明的失落,我看,说到底是行为可耻而不以为耻,缺德却心安理得。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以史为鉴。因此,重温“抗日故事”,勿忘国耻,更明白了我们纪念那段历史的意义,在于更好地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彻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现在,中国虽然站起来了,但还未能走向世界顶峰,这就要靠我们去努力奋斗。
                             作     者:   老马
                            联系电话:13778098963
                            邮    箱:2010926518@qq.com
                            地    址: 四川省三台县梓州干道16号
                            邮    编:  621100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