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技术人员缺乏成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一大瓶颈

发布时间:2015-07-03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技术人员不是“二等公民”

 

吴月辉

2015年07月03日07: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大型仪器设备和先进科研手段的今天,一个科研团队如果没有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即便想法再新颖、理论再先进,也很难变成现实

不久前,中科院宣布启动实施率先行动“百人计划”。这个被称作新“百人计划”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将“技术英才”与“学术帅才”“青年俊才”一起重点引进,而且其待遇与后两类人才不相上下——每位入选的“技术英才”最多可获得260万元的经费支持。

时下,科研队伍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提出设想、操作试验、撰写论文的科研人员,一类是从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试样试品加工等的技术人员,属于“科研辅助人员”——新“百人计划”中的“技术英才”,就属于后者。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技术人员短缺一直是中科院的老大难问题,期望通过新“百人计划”补上技术人才不足这个短板。

其实,技术人员短缺这个老大难问题不光困扰着中科院,其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也都普遍存在:数量偏少、水平偏低、年龄偏大。随着我国对科技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近些年科研院所和高校纷纷引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有的单位购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却无人能熟练操作、高效使用,出了问题自己很难解决;有的科学家做出了好的结果,却因为测试不精确而被迫返工;许多课题组实验技术、方法陈旧,严重影响着科研成果产生的速度和质量……许多科学家反映,技术人员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一大瓶颈。

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

首先,要正确认识技术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独木难成林、一个巴掌拍不响,技术人员的作用虽然属于辅助性质,但却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特别是在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大型仪器设备和先进科研手段的今天,一个科研团队如果没有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即便想法再新颖、理论再先进,也很难变成现实。

其次,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高校院所中的技术人员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项目申请中也往往低人一等,无形中成为“二等公民”。这不可避免地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自我满足和组织认同需求难以实现,最终导致优秀的技术人员留不住也招不来。因此,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畅通其职务提升、职称晋升的通道,让他们像“学术帅才”和“青年俊才”那样既有作为也有地位、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科研团队中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各司其职、谁也替代不了谁,只有比例适当、各展所长,整个团队才能正常运转、高效工作。如果技术人员长期短缺,不但会造成很大的物质浪费与人力浪费,而且会严重阻碍我国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在提升技术人员地位、优化科研队伍结构方面,中科院的新“百人计划”无疑带了个好头。期待更多单位转变观念,善待、善用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保障。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3日 20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