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饭局预防针才能防“饭”于未然
发布时间:2015-05-18 来源: 原创 点击:
次
吉林省纪委监察厅列出了公职人员不准参加的20类饭局,其中包括:上下级之间搞互相吃请、同城之间安排公务用餐、接受基层单位吃请。(人民网 5月17日)
请客吃饭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寻常百姓表达对来宾来客热情的一种载体。然而,这一寻常的习俗一旦与官场或领导干部联系起来,便显得神秘而特别,不少“局内人”假借“饭局”之名大肆搞起了公款请吃、铺张浪费、权力寻租、行贿受贿等等,如此风气之下,饭桌上的饭逐渐变了味、菜也染了色。
对于变味的饭局,各地纪检监察部门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纷纷出台针对公职人员的防“饭”攻略,有杭州市纪委的“三问法”,还有昆明晋宁县纪委的“四看法”等等。其中最吸广大网友眼球的还属吉林省纪委的“20类饭局自觉屏蔽法”,悉数列出了公职人员不准参加的20类饭局,变味饭局基本囊括其中,而且每一项不准参加的饭局后面都有一个“条规释义”,将饭局“红线”重重的“加粗”,可谓是“新常态”下封住官员随意吃喝的嘴、堵住官员任性使用的权的一剂强效“预防针”。
面对如此攻略,必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欢喜的人自然是盼望风清气正的群众和部分受饭局困扰的官员,有了这个饭局挡箭牌,那些饱受饭局折磨的领导干部终于可以“歇口气”,“在河边陪着老婆孩子散步闲逛”便不再是“奢侈品”,从这个意义上讲,“20类饭局自觉屏蔽法”可谓是“解放”了部分官员,他们自然是拍手称快。当然,面对攻略,忧愁的人也不在少数,那些挖空心思向被请吃者大表忠心或借饭局行贿受贿的请吃者和官老爷们自然怨念重重,挡了他们升官、发财、走捷径的路,他们自然是“愁眉苦脸”。
当然,面对各种防“饭”攻略,广大群众拍手称快之余,仍有不少人担心其执行落实问题,对于担心,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其一,官场饭局变味已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政策都很难立竿见影,但只要相关部门在主动动脑筋、想办法、出对策,就足以证明其整治之决心,相信官场饭局回归朴素和单纯指日可待;其二,自八项规定执行以来,大量领导干部因大吃大喝问题而被点名、处分,足见纪检监察部门是“动真格”,在抓作风、反腐败新常态下,如果绞尽脑汁出一个攻略仅仅是为了取悦群众,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应当用信任和支持倒逼纪检监察部门“有令必行”。
饭局腐败对政治生态的破坏不容小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时对症下药打好预防针,自然能够防“饭”于未然;深陷饭局不能自拔的领导干部面对饭局“红线”,也要恪守自己的“底线”,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提醒:“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