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看好领导干部的饭局“红线”才能守好“底线”

发布时间:2015-05-18      来源: 作者投稿    点击:

    八项规定以来,利用公款吃喝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随着各级纪委监察力度的加强,领导干部们的饭局也净化不少。但近来各地依旧有因大吃大喝被点名、处分的领导干部。是自律性太差?还是请客者太高明?在高压之下,如何让领导干部们认清饭局陷阱,看清饭局红线,到底哪些饭局可以有,哪些绝对不能碰?(新华网  5月18日)
    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掀起了改作风、反腐败的热潮,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随着近段时间的媒体曝光,饭局腐败现象时有抬头。针对这种现象,部分地方纪委更是创新了举措,纷纷给领导干部饭局划上了“红线”,给公职人员“八小时之外”用上了更为明确的“戒尺”。领导干部只有看好饭局的“红线”才能更好的守住自己为官的“底线”。
    饭局是中国人情社会中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新常态”形成之前,饭局更多的是日常工作的延续,很多的工作要在酒桌上“你来我往”中才能做完,许多领导干部为了应付这些饭局也是苦不堪言。实质上看,领导干部饭局的形成也是许多有需求的人看中了领导干部手中那一点公权,希望这些权力能为他们的“有所图”做出一定的回报,长此以往,饭局也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醒党员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而要真正做到领导干部“少出去应酬”除了靠各级领导干部自己自觉约束自我以外,还需要依靠良好的制度来规范。杭州纪委“三问法”、吉林纪委“20类饭局自觉屏蔽法”、昆明晋宁县纪委“四看法”都给各地提供了很好的治理思路。
    在制订了相应的制度之后,更重要的是把制度落到实处。各地纪检监察部门要做到先行监督到位,对违反规定的也要做到严惩不贷。除此之外,组织人事部门也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别有意图”的饭局。如此双管齐下,方能做到真正的远离领导干部的“红线”,守住党员干部的“底线”。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