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古代公务员为了升官也蛮拼的

发布时间:2015-05-03      来源: 公务员必读    点击:


有人挖空心思也无法升迁,有人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宋元之际的书《癸辛杂识》中讲,长安城中有块青黑色的大石头,“其坚如铁”。不知道怎么,这块石头被称为“钉官石”,传说考中进士求官的人,拿个大钉子往里钉,如果能顺利地钉进去,则“速得美官”,否则就会饱受挫折,“不能快利”。简单两句话,表明古代人就把“官”和“利”联系在一起。求官求利之人,还真不少,这块大石头,迅速被钉满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做实官,总等着候补,日子会过得很惨的。想想看,没收入啊。于是大家就去钉钉官石,还有人穷惨了,喝凉水充饥,看着选官图吃白米饭——实在是没别的菜了。

就算选上官,要是清水衙门也好不到哪里去。《梦溪笔谈》里讲“旧翰林学士,地势清切,皆不兼他务”,但文馆任职校理以上才有职钱(就是工资外的补贴),起草文书的内外制官没有,所以那叫一个穷,所以有人写了千言表章,请求外放做官,还把自己比作东方朔——当初东方朔当公车待诏时,也是因为俸禄微薄饿得差点死过去。

升迁,是自古以来绝大多数官员的渴望,原因之一,是因为穷。官本位的等级制度一直持续,什么级别有什么待遇,能获得怎样的交通、医疗、保安、住房、薪金待遇,都是规定好了的——甚至衣冠穿着,也有严格限制。没到这个级别,就是基层公务员。这种等级制度刺激着官员们拼命上行,就算不为高宅大院的生活,不为稻粱谋,也得图个面子。

仍以宋朝为例,学士以上,可以有一个红衣仆人牵马,腰带可用黄金,但不能悬挂金鱼。可一旦进入两府(中书门下为西府,枢密院为东府,两府为政府核心的行政部门)任职,牵马的红衣仆人可以增加到两个,称为“双引”,除了金腰带,还能挂金鱼,叫做“重金”。想当学士的人,天天念叨:“眼里何时赤?腰间甚日黄?”等当上了学士,又念叨:“眼赤何时两?腰黄几日重?”

《东轩笔录》说,有位夏侯嘉正,平生有两大理想:烧银和当知制诰。他常和人说:“这辈子能让我炼出一钱银子、当上一天的知制诰,就无恨了。”可惜,化学家兼官迷的理想,最后一个都没实现。另一位更有名气的人叫钱惟演,最高当到枢密使,称为使相,权力很大了,但有一条,还是没有资格在朝廷任免官员的诏书上签字。钱惟演总是感叹:“要是能让我当上真宰相,在那张黄纸尽头押一个字,足矣。”

这两位其实都算混得好的,怎么也在统治阶级之列了。可进入职业官场,欲望总是被刺激着,没有止境。

欲望强烈,为升官当用尽各种手段。各种溜须拍马划线站队就不说了,有时候还要非常规。《封氏闻见记》载,武则天如意元年,要铨选一批官员。名单上有个姓方的、有个姓王的,哥儿俩听从了业内人士的建议,把自己的姓各减去一划,改成姓丁和姓士,准备拿到官职后再给改回来。为啥啊?因为这两个姓当时比较稀少,笔画简洁,在名单上显眼,容易被看到。谁承想负责选拔的官员眼里不揉沙子,看了名单说:“我看过铨覆的单子,大概几万人,就没姓丁和姓士的。这俩人,肯定是姓方、姓王。”虽说非常规,可技术含量不高,让人识破了,升官之路就此阻住。

也有命特别好的,莫名其妙就踩了命运的尾巴,稀里糊涂一步登天。例如源乾曜,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不知道为什么唐玄宗特别喜欢他,从低微官职一路提拔至户部侍郎、京兆尹直到宰相,火箭一样的速度。有一天唐玄宗跟高力士闲聊天,就问:“你知道我为啥这么快地提拔源乾曜吗?”高力士当然不知道了。唐玄宗神秘地说:“没别的,就因为他的长相,还有说话的声音,特别像萧至忠。”

高力士就更不明白了。萧至忠是谁啊?也是宰相,只不过曾经是唐玄宗的对头,他是太平公主的死党,后来在唐玄宗收拾太平公主的时候,一起给杀了。高力士就问了:“萧至忠不是辜负陛下的人么?怎么陛下还老想他?”唐玄宗道:“他老了是个糊涂蛋,但早年间刚当朝的时候,也算贤相吧。”

这段话记载在《次柳氏旧闻》上,用以歌颂唐玄宗求贤若渴宽容大度。只是——有这么颜控求贤的么?源乾曜当时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为什么当了宰相。不过这位宰相还好,为人老实谨慎,不那么张扬跋扈,竟然成了唐玄宗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还有命更好的——清朝时候湖北的东湖县令张建基,因为巡抚胡林翼的推荐,最后当上了湖北布政使。为啥推荐他啊?《庸盦笔记》称,因为东湖出过一个冤案,全因为张县令明察秋毫,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破绽,最后让即将被处死的女杀人犯无罪释放了。胡林翼听说这件事,觉得张县令人不错,极力推荐,没想到他升官后“以贪黩著闻”,最后被勒令告病归田。于是就有人怀疑胡林翼如何如何,一调查,才发现出了个天大的笑话:平反冤案的是张建基的前任,也姓张,胡林翼把他俩搞混了,提拔错了人。等大家再去找那位前任,遗憾得很,他已经去世了。

升官太难,难在命运无常。有人挖空心思也无法升迁,有人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因为要官的人多,升官的机会少,所以还催生出一种特殊的职业——卖缺。回到《癸辛杂识》,里面就记载了一位这方面的能人沈官人。据说这位沈官人“天下诸州属县大小员缺,无一不在其目中”,比大宋的组织部长还牛。他能根据人们的需要,指出门路,有些部门明明看上去满员,五年十年也不会出缺,他就能料到去那里没错,果真,很快有人丁忧了,或者有人调离了。正因为有这本事,他“门外之履常满”。求他的人,还要先给钱物为质甚至立文约,官到确认付全款。他就以此为生。真是高人。

根据推算,现在的公务员,能上升到省部级的比例大约是万分之四,大多数公务员一辈子就是基层科员(人民网1月23日援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报)。竞争激烈的状况,和古代官员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他们服务的对象不一样,做官的性质也不一样,但上升通道并无太大变化。

也许,这就是公务员希望涨薪,涨薪之后仍觉不解渴的原因。实行职级晋升是一个办法,不升官也能涨工资,但这也许意味着熬年头。千百年来的体制理不顺,一切还都只能算临时的措施。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