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被不小心泄露的工资表,引发了“近千名职工在油田总部机关办公楼前聚集要求改善待遇”的大波澜(8 月16 日《每日经济新闻》)。这张被泄露出来的“河南油田物资供销处”标注为“2010年个税上交情况” 的统计表单显示, 同一单位内员工的全年12 月总计税前收入最高数额是最低数额的45.17 倍。处长们一次奖金七八万元, 超过了一线工人的年收入。有意思的是, 中石化是国企,这样的企业,工资待遇有明确的规定。由泄露一词,我们可以看出来,最起码“中石化河南油田”的分配机制是不透明的。正因为不透明, 才使得一些畸高收入者拿得堂皇, 甚至心安理得。一旦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其不合理之处,便如溃烂的脸孔, 昭然若揭, 尽显丑陋了。也难怪“近千名职工在油田总部机关办公楼前聚集”,要个说法。更让人唏嘘的是, 面对如此不公, 身为国企的工人们,竟然没有合法的诉求渠道,只得靠“聚集” 制造压力的方式才能引起领导的注意, 以祈求问题的解决。按说, 国企的组织是健全的, 特别是超大型国企,工会组织、职代会,都应该是代表工人说话的,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工人们的一些合法权利被屏蔽了。就拿工资待遇来说, 分配原则应该是要通过职代会通过的, 最起码应该在职代会上公布的,何以竟成“黑幕”了呢? 可见,身处底层的工人们, 不仅在利益分配中丧失了话语权, 甚至连知情权也被剥夺了。比如,奖金。最让工人们不能理解的是领导们享受的那些名目繁多的奖金, 领导们每个月都会有3 个左右的“得奖”机会,比如“合理化建议”、“党政评及亲邻奖”、“党风廉政效能监察”、“员工礼仪答题奖”、“廉洁从业授课费”等,领导岗位获奖频率较高,“一个什么兑现奖就有六七万, 我们工人一年到头也没有这个数”。如此巨大反差, 使得收入机制严重畸形,激励效能不复存在,体现的只是权力红利。权力越大,分配越多,这样的分配机制,只能使追逐权力成为逐利诉求, 权力的合法性不能不受到严重质疑。其实,这个个案绝非孤例,而是当下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最突出的缩影。除了行业差距、职业差距之外, 行业内的分配也如此悬殊, 整个社会根据权力和资源的占有程度, 分获程度不同的利益。但是, 权力来哪里的伦理已经模糊, 权力分配的机制已经扭曲, 权力自肥如果成为常态,那么,社会生态自然会逐步恶化, 社会矛盾只会越来越尖锐。必须要断然的措施来调查,否则,后果难以预料。(江苏肖余恨)
·大港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