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法院执行工作改革走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6-05-07      来源: 司法研究中心    点击:

2016年4月20日晚,司法文明论坛2016年第7期在武汉大学法学院332室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法院执行工作改革走向何方”。论坛由博士研究生李福林主持,法学院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共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的讨论。
 
主讲人硕士研究生连灿首先介绍了法院执行工作改革的历史沿革。其次,主讲人提出了法院执行工作改革的现实需要。再次,主讲人从执行公开和审执分离两方面,展开介绍了法院执行工作改革的实践探索。接着,主讲人提出了法院执行工作改革的发展进路:完善执行公开制度、积极探索审执分离体制、建立健全执行法律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加强执行队伍建设。最后,主讲人表示,司法改革已经进入攻坚之年,执行工作改革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有所突破。各级法院需要围绕根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全面加强各项执行工作,完善执行公开制,深化审执体制改革,加大“拒执罪”打击力度,为实现执行体系和执行能力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1
 
讨论
 
 
 
随后,大家就这次论坛主题进行了讨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权的性质与审执分离模式的选择

 

博士研究生张彬认为,关于审执分离的模式,无论是内分还是外分,都是对审判权与执行权性质的划分。目前学界观点在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徘徊:若执行权属于行政权则应外分,若属于司法权则应内分。

 
硕士研究生连灿提出,关于执行权性质为何,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分别为:行政权、司法权和司法行政权。基于以上三种不同理解,出现了三种不同审执分离的方式。其个人倾向于将执行权定性为司法行政权的观点。例如,执行裁决权包括执行裁判权和执行实施权,其中执行裁判权属于司法权,执行实施权属于行政权,个人比较同意外部分离模式,将执行实施权分离于法院,而将执行裁判权留归法院。
 
硕士研究生梅扬则认为,司法权本质是纠纷裁决,因此执行权非司法权;行政权根本表征是依法律行事,而执行则是依裁判行事,因此执行权也非行政权。故而,将执行权理解为司法权和行政权的混合的观点有待商榷。至于目前执行权改革的内分与外分之争,法院显然不愿意分权,但是却不得不分,因此选择了内分模式。
 
2.民事执行的实践难题

 

博士研究生杨丽娟提出,法院执行难是客观存在的,其表征有三:执行庭欠缺人手,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财产,法院救助力度有限。此外,她对主讲人表示,主讲人所讲述内容缺乏对执行监督问题的分析。其一,执行中缺乏执行标准流程和规范,主要是靠执行法官的自觉意识,例如,监狱和看守所的相关条例规定可能和法院执行产生冲突,必然会影响到执行判决问题。其二,拒不执行法律判决虽然有明文规定,但在现实中往往难以立案。

 
硕士研究生张权认为,执行难的另一个原因是,执行权的公信力欠缺。执行权辅助司法权,其公信力来自于司法公信力,若司法丧失公信力,则执行机关也无公信力。在法治比较落后的状况下,司法无公信力,则执行只能求助于暴力机关,而现阶段的执行不应当倒退至此。应当反思的是:司法公信力何在,执行公信力的提高有赖于司法公信力的实现。此外,他还提出,第一,以往司法管辖区域与行政管辖区域高度重合,而新兴的跨行政区划的法院可能和行政区划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此时委托执行可能面临新的难题。因此,跨行政区划法院的改革,也需要在执行方面考虑配套措施。第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省高院可以统一管理省内下级法院的执行工作,那么下级法院执行工作的独立性是否会受到高院的影响和干涉?对此,主讲人表示,执行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和法院审判工作的独立性存在差异。因此,从该角度来看,执行权性质便偏向于行政权的性质。
 
硕士研究生左正刚提出,跨行政区划法院只是对管辖权的调整,并未涉及对执行权的调整。此外,他还认为,执行财产变现的难题,可以试着从完善破产制度的角度出发来解决。在德国,大多数案件并没有进行执行,而是直接进入了破产程序。此外,网络司法拍卖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它在实现执行公开和透明,预防执行腐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
 
硕士研究生陈家勋对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看法,他认为,鉴于法院执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执行权外分的做法可能更有利于执行。在执行工作中,执行的效率应当具有优位。例如,在刑事判决中,执行存在外分情形,部分执行分给了政府,应该考虑此种做法的原因。对此,主讲人表示,从法院开展的部门联合执法活动可以看出,联动执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问题。如果把部分执行权外分,由政府将之分给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整合执行信息,那么执行效率会有很大提升。而当事人最关注的就是执行到不到位的问题。故而,从该角度出发,陈家勋同学的观点具有参考价值。
 
3.审执分离的模式比较

 

硕士研究生张权提出,执行权外分不合理,内分则是可行的。外分的不合理之处在于,执行权辅助司法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化解纠纷,修复社会关系。因此,作为辅助方的执行权不应当外分。此外,因法院工作量大而将执行权外分后,执行权仍然由一定的工作人员承担,需要上级的管理,工作量甚至会有所增加。因此,基于效率的考量,也应当选择内分。

 
主讲人连灿表示,实践中,目前尚无地区采取外分方案。我们可以将程序问题纳入《强制执行法》中考量和细化。可以预见,当《强制执行法》出台后,执行效率应当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
 
总结
 
 
 
最后,博士研究生李福林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点评和总结:

 

执行程序是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生效法律文书是否能够得到实现。执行难的原因在于被执行人的恶意规避、拒绝执行以及外界干预。当然,解决执行难的问题首先应当区分执行难和执行不能的情况,对于无财产而不能执行的情况,应当将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联接起来。同时,应当适时制定《强制执行法》,使得查封、扣押、冻结有法可依。

 
记录:陈珊珊
校对:姜梦婷
编辑:陈珊珊
审核:何盼盼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