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刘长虹:法院内部改革的核心任务

发布时间:2016-04-05      来源: 基层法官    点击:

本人前一篇文章《法院为什么要改革?》里面,论证了法院改革的核心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第一个,对内(部)关系的改革;第二个,对外(部)关系的改革;第三个,司法监督方式的全面改革。

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对法院内部关系改革的具体分析论证。

今天法院的内部关系,是按照类似金字塔式的权力层级结构建立的。院长与副院长等构成法院的高层领导,其次是各庭室的正副职负责人构成法院的中层,最底层的是直接办理案件的一线法官和其他事务性工作人员。

这种组织结构,与行政机关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没有任何区别;是导致法院司法行为行政化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法院的根本职能就是审判案件,所以审判权无疑是法院最核心的司法权力。假如审判权真的完完全全地落在法院最底层的一线法官手中,谁办案谁决定案件的结果,谁办案谁掌握审判权的话,那么,掌握着法院最核心权力的,当然就是在法院内部权力等级中排在最末端的一线法官们。

如此情形,掌握法院内部行政权力的人,因为不办案、少办案而远离法院的司法权力,远离法院真正的“实权”,会心甘情愿吗?看着自己的属下掌握实权而自己大权旁落,自然不会甘心。

于是,司法行政化就成了这种行政化法院管理模式下的必然选择。一线办案的法官,如同行政机关的办事员一样,在法院内部听命于不办案的高中层领导们,每天忙着写审理、审查报告向领导们汇报,没有领导签字、表态就不能下判,则是中国法官办案的最大特色。虽然法官坐在审判台上,但是一人审案、众人判案确是这种法院管理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在法院,领导们没有参与开庭调查,却通过要求下属汇报案情、指导下属办案、在裁判文书上签字、要求复议及决定上不上审委会并在审委会上发言等等诸多的权力,对案件有了最大的发言权。而一旦案件出了问题,坐在审判台上的一线法官,又成了一切责任的承担者,成了躲在审判台背后发号施令的真正的裁判者的挡箭牌。

审判案件的第一责任人,往往并不是第一权力人,甚至还是最没有权力的人。这就是法院内部关系的最大矛盾点。

所以,毫无疑问,要在法院内部树立法官的权威,树立办案法官的权威,就要破除法院的官本位管理模式。让法官只信奉法律,而不是信奉行政权力,就应当尽可能减少法官头顶上的各种顶头上司。法院内部的权力层级,就应当有根本性的变革。

根据目前民事、刑事、行政这三大诉讼法的规定,审判案件的基本组织是合议庭。合议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裁判案件,裁判文书由合议庭署名。从名正言顺和名副其实的角度,从法律规范与实际审判组织形式相适应的角度,合议庭都应当成为法院的基本组织结构。而且,法律原则规定的法院独立审判,落到具体实处,就应当是合议庭独立办案。

可是,今天在法院的组织结构中看不到独立的合议庭的位置。院长和副院长组成法院的高层核心领导层,而后再设各个审判业务庭室和行政科室。审判业务庭室里面,庭长和副庭长是固定的,唯有合议庭是随意配备的,可以按照各级领导的意愿临时调配合议庭。因此,合议庭的审判长和合议庭成员都是临时指定的,合议庭当然不具备独立处理、决断案件中各种事务的能力。

事实上,这种因为一个案件而暂时组成的合议庭,因为合议庭成员之间缺乏以往办案的磨合和交流,相互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办案方式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临时凑合起来办同一起案件,办案过程中却缺乏交流和配合。于是,法官个人承办制,就在这种临时合议庭制度下,应运而生,大行其道。承办法官实际上又代替了合议庭办案——合而不议,或者合议庭其他成员只听承办法官汇报案情,然后发表对案件的意见,就成了目前最流行的方式。

因为合议庭这种组织被当前法院体制所忽略,承办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无论遇到何种难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向合议庭这个组织来求援,而是自然地转向自己的各级领导,比如经常见到有承办法官在向庭长、副庭长或者更高的领导讨论这个法律难题如何解决,那个当事人如何处置。

承办法官绕过合议庭这个审判组织而直接与行政领导讨论案情,有时确属无奈。因为有些时候,一个业务庭有多位法官,承办法官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由谁来和自己一起办理这个案件。合议庭很有可能是不固定的,而这种不固定的合议庭,如何来共同审理案件,也没有固定的方式,总是显得缺乏默契。即使开庭时,承办法官自拉自唱,其他法官对庭审并不在意,各自忙着自己的心事,也常见到。

为什么合议庭不能固定下来,让合议庭成为法院的基本组织形式?有的人会说,因为合议庭是固定的,当事人就能拉拢、腐蚀合议庭成员,让案件的结果偏向自己。可以有没有人想过,合议庭即使不是固定的,开庭时一亮相,当事人还是会知道。而且,当事人绕过合议庭,直接找庭长、院长不是比找合议庭成员更有效果吗?因为承办法官总要经过庭长、院长同意才能最终下判。庭长、院长不是明的吗?

让法律规定的审判组织与法院组织序列中的审判组织真正统一起来,即以合议庭代替今天的审判庭审,从而让合议庭在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真正地组织在一起,共同办案,才能真正消除今天这种一人审案、众人判案的现象,即承办法官一个人在审理案件,合议庭其他成员、各级领导们不审只听承办法官汇报就判案的弊端。

名副其实的合议庭既审又判案件,就要让合议庭变成一个真正的相互配合的实体组织,在法院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序列中明确起来。唯有此,才能让三大诉讼法中的审判组织与人民法院组织法衔接起来,才能让诉讼法中的规范在法院的现实中真正运作起来。

现在的法院改革,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组建审判团队。而对审判团队这个概念,目前法律上没有这种概念,无论三大诉讼法还是法院组织法都无此提法。假如真要建立审判团队,无疑是突破了现有法律的规范。

具体到现实的改革,审判团队似乎是参照某些国家的做法,由一名主审法官加若干其他法官、若干法官助理、书记员等组成一个以主审法官为主的审判团体——假如真的这样做的话,那么这个主审法官与今天的庭长、院长又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是过去庭长、院长不需要坐在审判台上,将来这个主审法官需要坐审判台!但是这个审判团队谁说了算?当然还是主审法官一个人说了算,因为审判团队就是以之为核心,其他法官、法官助理不听主审法官的意见尤其是对案件的审判意见,还能在这个团队中呆着吗?这个审判团队还有不同意见者的一席之地吗?审判案件中合议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还能真实落实吗?

因此,审判团队的概念,无疑是今天法院官本位体制的变种,名称变了,还是换汤不换药;甚至越换越极端。

合议庭各组成人员的相对独立,在行政权力方面,没有高低上下的依存关系。只有审判业务上的相互合作,唯有此,才能在合议庭中真正实现个人独立发表审判意见,真正实现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保持今天合议庭的长处,克服今天合议庭的不足之处,让法院的改革和现有的法律规范结合起来,破除法院高中低等的官本位行政体制。

为此,法院内部改革的核心任务,应当是全力打造各个专业合议庭组织,让合议庭成为法院的基本审判组织形式。而在合议庭之上,不再有专门领导、指导合议庭办案的高中级领导;让合议庭真正把法律当做自己唯一的上司。即解散今天的审判业务庭室,将来的合议庭就相当于今天的业务庭。

法院院长不再是法官,而是统筹领导、协调法院全面运行的总负责人,同时又是法院对外的代表,总之是对内对外的协调领导者。不再设分割领导法院不同业务的副院长,按照法院的规模,只设一名或两名、三名法院院长助理,协助院长工作,在法院院长不在时代理院长的工作。

各施其职,才能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合议庭的主审法官和审判法官,在行政职务上没有高低区别,只有分工不同。对于他们的违纪,可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而在业务方面,将来的法官一定是经过了严格的职业训练的法官,并且经常性地得到定期的职业培训,能够胜任审判业务工作。改革后的法院,法官将是专门的审判业务人员,他们的进步方向就是从审判法官到主审法官,从基层法官到中高级法院的法官。没有行政职务的区分,没有领导的头衔,唯有办案越多,办案越好,才能有法官等级的不断晋升。

改革后的法院院长和院长助理们,将是法院仅有的行政领导成员。这些行政领导成员与审判业务人员将分属于不同的人员序列。不能相互交叉,晋升渠道和选任渠道将截然不同。

      行政领导人员与审判业务人员,各有各的进步方向,才能保证司法不再受官本位的侵蚀,才能保证法官长期专研审判业务,长期在一线办案而不善变。今天当领导、明天干行政的法官,经常脱离一线办案,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办案高手。说是法律精英,谁信呢?那什么来证明呢?(刘长虹)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