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林来梵:中国法官到底要向谁负责

发布时间:2016-04-05      来源: 凤凰网评论    点击:

来源:凤凰网评论

转自:http://www.21ccom.net/html/2016/ggzl_0322/2664_2.html

 一、马彩云之死:司法统一为何这么难

  凤凰评论《高见》:马彩云法官事件后,最高法司法办领导发声“确实有可能产生裁判标准不统一、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但是我们在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同时,也在同步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这句“可能裁判标准不统一、同案不同判”让人心惊,司法改革至今已行至第四轮,司法统一更被称为本轮司改的中期目标,可是为何让各级法院能有统一裁量标准,至今还实现不了?

  林来梵:司法改革这么久,而这样基本的问题解决不了,我觉得这里面存在一个深刻的悖论:

  一方面,中国在法域上是大国法域,国家规模非常大,且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其实按理说,这种情况未必需要、也未必能做到绝对统一的裁判标准。同样作为幅员辽阔国家,美国采取联邦制,不同州有不同法律。要求中国存在完全一致、统一的裁判标准,非常困难,而且不现实。

  比如同样偷窃一千元,在不同地区对社会影响程度可能完全不一样;此外所谓“同命不同价”等问题也是类似的,当然将人的生命折算成钱不对,但就中国目前情况,人身死亡损害赔偿在不同地区价格确实不一样。

  凤凰评论《高见》:悖论的这一面,是现实情况使得标准没法统一,另一面是法制架构对标准统一的迫切需求吗?

  林来梵:是的,虽然统一的裁判标准在中国司法实践里非常困难,但另一方面,如果裁判标准不统一,又可能导致不同地区判决结果差别比较大,甚至可能因为司法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导致司法不公。当今中国司法正陷在这个悖论之中,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凤凰评论《高见》:你认为在司改切实可操作的短期范围里,这种悖论能怎么破?

  林来梵:在法理上必须统一标准,而在具体落实上因地制宜、尊重个案争议。在现有水平里,司法统一的目标,不可能直接等同于全国一致,不能只有形式公平。

  凤凰评论《高见》:马彩云法官遇害后,各方对原因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是猜测“是否因为同类案不同判,并且由于法官责任制,使得嫌疑人直接攻击当事法官”。如果说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标准怎么定、谁来定?现在有可行性么?

  林来梵:首先裁判标准应该相对统一,比如在同一地区对同类案件,就应该采用统一裁判标准,在法理层面上裁判标准也应该全国统一。其次在具体细节上,则允许各地可以有不同的裁判标准,这可以由最高法领衔和对地方做出指导,地方也发挥其创造性,从而实现个案正义。现在就要求一刀切,肯定不可能。

  关于马彩云法官事件,斯人已逝,调查结果还没有全部被披露出来,不好过多揣测。但我认为可以将这样的案件作为一个切入点,根据现行宪法第71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一个独立调查委员会,对现在中国法官整体的职业保障乃至生存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为确立司法改革方案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认识。

  凤凰评论《高见》:我很赞成你说的以个案为契机,今年两高报告刚出台,其中对个案强调是历年之最。从2011年开始最高院出台指导性案例,我们知道中国作为成文法国家,案例一直不能作为正式法律渊源在司法裁判中被援引。结合之前所谈的司法裁判标准统一,你觉得中国是否到了案例成文化的阶段?这项变革为何这么难?

  林来梵:中国的指导性案例正在逐步发展,它不同于判例法本身,但有必要从中吸取经验。

  在中国司法实践中,法官其实有较大裁量权。权力大的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三十多年经过了大规模立法时代,我们采用了“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取向,为此粗放型的法律法规较多,执行起来司法权力自然很大。

  此外,两高还获得了概括性的司法解释权,这个是其他国家司法机关所没有的。这项权力其实非常大,有很多空间在,它并不附着于具体个案,而可以独立行使司法解释权,甚至大到可以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架”起来为止。而如果全面搞判例制度,哪怕全面搞指导性案例制度,司法解释权范围就自然会缩小,这里面确实涉及权力和利益的分配问题。

  二、中国法官到底要向谁负责

  凤凰评论《高见》:司法改革行至中期,无论实现体系内部的司法统一,还是在外部与行政、立法关系上实现司法权独立,这两项现在都走入了相对僵局状态里。你怎么看本轮司法改革提出的四个事项之间的关系?法官责任制与司法独立关系是?

  林来梵:中国铺开司法改革已经好几轮,这一轮中央直接部署的几个重要改革试点,总共有四大改革事项:一是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现在搞成了所谓的员额制,二是司法责任制,三个是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四是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制度。

  这四项我觉得重心在司法责任制。司法责任制想让法官更加独立负责案件的审判,实现所谓“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而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便于法院独立于地方,加强司法人员职业保障,也是法官独立裁判的物质基础。所以通过本轮改革,实现法官责任制,来推动达到审判权的相对独立性,这在某种意义上虽是隔靴搔痒,但已经搔到了痒处的边缘,只不过还没有到位而已。

  凤凰评论《高见》:隔靴搔痒,这点怎么说?不只是马法官个案,推行法官责任制之后,各地针对基层法官的冲突,从公开数据统计看只增无减。在司法统一没有实现之前推行法官责任制,是否合适?

  林来梵:新中国以来,司法改革已经开展了好几轮了,一致在避开一个问题,即司法独立的问题,但又回避不了这个问题。比如,现在我们把法官责任制当作司法改革的核心,但法官责任制本身就存在一个困境,即司法责任多样分化的困境。

  凤凰评论《高见》:这点很有意思,西方国家法官只需要向法律负责,你觉得中国法官责任如何“多样分化”?

  林来梵:责任制就是明晰谁向谁负责的制度。中国法官向谁负责呢?我认为现在是分裂的,他们至少有五种负责对象:一是向法律负责。这也是成熟法治国家对法官的要求,甚至要求他们只服从法律即可;二要向上级负责,包括向本单位上级领导或上级法院;三向人民负责,我们倡导司法为民,让人民满意;四是向人大负责;五是向党负责。

  后面的两个主体很重要。《宪法》126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里面只明确排除了三个主体,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不能干预,那么其他的主体可以干预了,这个“其他主体”至少有俩,一个是党组织,一个是人大。当年彭真说到这里也提过,这“有利于党对司法工作的有效领导和人大对司法的监督”,这就等同于法官工作要向人大负责,向党负责。

  问题就在这里了,同一个法官要向五种主体负责,如果这五种主体意志不一致,怎么办?

  凤凰评论《高见》:从法律出台、各级人大和党组织设定初衷来说,人大集中体现人民意志,党组织代表广大人民利益,而法律法规由代表人民意志的各级权力机关制定,人民、人大、党委、上级机关和法律本应是五位一体的,并不应该存在冲突?现在冲突症结在哪?

  林来梵:道理就应该是这样,应该五位一体,但问题是多种负责对象的多样分化,以及内部意志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困境中,法官对于自己究竟要向谁负责,心里没底。

  有鉴于此,我认为法官首先应该向法律负责,通过向法律负责,达到对人民负责,对人大负责,甚至对在政治上对党负责,但不是向上级负责,甚至不一定是向特定的党组织负责。

  当然,在政治上要向党负责,但是不一定要向具体党组织、上级党组织负责,只要向党所体现的意志负责就可以。对于同级权力机关,也应保持相对独立,向其负责,接受其监督,但这种责任的形态是概括性的,监督也非具体的个案监督。而如果只服从法律,判错了要向法律负责,只要标准统一,都好办。

  中国司法改革真正的要害就在这儿,不弄清楚这个,司法改革就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第一步迈开就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目前就处在这个状态,搞了一圈最后又绕回去了。

  凤凰评论《高见》:如果以后改革方向是“只向法律负责”,你觉得在具体推动上可以怎么做?党委组织依旧存在于各级法院是现实,如果不向具体党组织负责,而是向抽象意义的党的精神意旨负责,在现有利益格局上挺难的。

  林来梵:只向法律负责,这个法律是广义上的法律,包括宪法和法律。法律有自己运行的内外机制,司法内部本身就有两审终审机制等,司法外部也有各种监督机制。现在世界成熟法治国家的经验也是这样,马克思也曾讲过,“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和党组织关系,说到底不是技术上问题,而是政治性问题,因为涉及到如何处理党的领导。

  当然,很多人是借助党的领导来确立自己利益,也正因为此,很多人把党的领导看成是具体党组织的领导,个人领导。

  法官要负责的是执政党的意志以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利益,而不是哪个党委书记、下级党组织。在司法过程中,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有特殊性,和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领导形式不一样,应该是政治上、思想上、人事上的领导,而不是具体裁判业务上的领导。

  凤凰评论《高见》:孟德斯鸠对宪政下的司法曾提出“司法权在某种意义上不存在”,如果这种界定基于司法权产生环境,你怎么看待西方国家近现代司法权性质的转变?

  林来梵:我个人认为,孟德斯鸠指的是:西方近代时期的司法权,不是作为一种政治性权力,而是一种市民性权力。当时政治权力只有立法权、行政权两种,司法权则是长期在市民社会当中形成的,司法机关也是中立机关,对法律问题判断,这原来不是国家权力,是市民社会中自然形成的。

  后来司法机构国家机关化之后,司法权变成了一种国家权力。特别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出现,司法权必须得到强化,强化的一个标志就是宪法监督司法化,由司法机关来进行宪法监督。普通法院获得违宪审查权,来判断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反宪法,发挥了社会公共政策的形成功能,使得他和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比肩。

  凤凰评论《高见》:你觉得当下中国司法权,在性质上偏向是市民性司法权,还是政治性司法权?如果说是市民性,司法权还没有获得被保护的独立性,如果说是政治性司法权,司法权也没有完成司法统一,获得和行政权、立法权等同力量。

  林来梵:中国不一样,中国现在“卡”在历史的峡谷之中:近代性课题没完成,又面临着现代性课题。我觉得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发展市民性的司法权,先使其拥有中立的、公正的审判者地位。独立行使审判权之后,再考虑发挥更大作用,就是所谓司法能动作用。

三、宪法监督还缺乏存在感

  凤凰评论《高见》:你曾从比较法角度指明我国宪法实施呈现“倾斜式”形态,如果说司改之前,立法没能倾斜向公民基本权利一边,发展到现在,你怎么看?

  林来梵:宪法实施基本形态依旧是“倾斜式”。我国宪法精神的具体化,主要通过立法,在宪法纲领性部分,对国家机构条款落实得比较到位,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做得依旧非常不够。这种倾斜性模式,让宪法成为对国家的有用之法,但却没有达到成为“人民之甲胄”的历史预期。

  凤凰评论《高见》:你怎么看待转型过程中,宪法监督能对这种“倾斜式”宪法实施起到的作用?已有宪法监督机制貌似被诟病很多。

  林来梵:首先要对已有的宪法监督制度加以强化。在现行制度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但由于已有的倾斜性实施体系,人民的权利保障或权利救济诉求很难进入到监督机制中去,宪法监督制度在民众这边没有存在感。倒不是全国人大啥都没做,有人称他们是“鸭子划水”,身子看上去没动,双脚则在水底动。这是一个老辣、精妙的比喻,但是,只要人们发现“鸭子”的身体没有在前进,自然就会失望。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出完善宪法监督制度,但到底怎么做,现在一直没有落地。

  凤凰评论《高见》:在宪法监督制度上,很多宪法学者提出,至少在全国人大成立专门的宪法委员会,你也曾多次提及建立“合宪性审查优先移送机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林来梵:学者其实提过很多方案,我们原来的期望非常高,但归根结底需要一个能够落地的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目前来看,最适合中国的、相对保守且有可实施性的,确实就是在全国人大成立专门的宪法委员会制度,来专门对宪法实施监督。

  这个机制要与司法运行机制结合起来,把司法个案审查的力量引入,建立合宪性审查优先移送机制。这个制度其实很简单,不需要新东西,只需要激活已有法律制度。

  具体来说,法院内部已有案件请示制度,下级法院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向上级法院请示——可以活用这个请示制度,当下级法院审理案件时,认为所适用法律有可能违反上级法律、甚至违反宪法,并且当事人有提出时,下级法院就应做初步审查,通过请示制度,向最高法院提出,由最高法院再做审查。如果确认有违宪或违反上位法嫌疑,再根据《立法法》第99条第1款,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要求,全国人大就行使违宪审查权,作出判断,送回法院重新审理。

  凤凰评论《高见》:把监督宪法实施和司法个案审查的案件请示制度联动起来,确实会对监督本身会有切实保障。但引入法院此举,会不会损害全国人大的宪法解释权、宪法监督权?

  林来梵:不会,虽然借助法院对宪法实施监督,但法院没有对法律是否违宪作出最后判断,法院只是初步审查,使得民众诉求通过这个机制进入到审查过程中去——这也是我之前所指出的倾斜式宪法实施过程中所欠缺的。最后行使违宪审查、宪法解释的还是全国人大。

  凤凰评论《高见》:如果要落实合宪性审查优先移送机制,你觉得现在从哪个部门开始比较好?

  林来梵: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下,有一个法规审查备案审查室,但那个规模太小了,我觉得应该改造,应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一个宪法实施监督委员会,备案审查室可以整合到这个机关里面,由宪法委员会专门对宪法实施监督权,这样整个制度就活络起来了。

  凤凰评论《高见》:这么多年确实没有提请过违宪审查的先例,而反观各级法院具体案件里,民众对这方面的诉求还非常多。

  林来梵:民众诉求多但进不去,国家机关又不愿意做,怕犯忌讳,关键还是缺这种联动机制。这事还得这几家开联席会议,讨论解决。这当然要党组织出面,让党中央出面协调联动。

  四、宪法和民法典如何共处?

  凤凰评论《高见》:民法典编纂正在进行,民法典关于人格权独立成编等问题的争论外,关于民法与宪法的关系,再次被提到台面。有学者指出,在民法典修订时应避免落入宪法依据的陷阱,你怎么看?

  林来梵:这个争论确实有,有教授认为,民法典编纂必须回避宪法依据的陷阱,就是不要写上“依据宪法,制定本法”,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民法典编纂可以做更多事情,比如写进一些公法性条款,让民法典发挥部分宪法性功能。因为宪法现在功能不足,让民法典发挥部分宪法性功能其实很有必要。

  凤凰评论《高见》:学界也有争论说宪法并不是现在社会的根本法,民法才是。从规范宪法学角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林来梵:事情要分开看,有人说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民法是社会的基本法,但在我看来,我们要把事实是什么,和规范上应该是什么分开来看。

  我所主张的规范宪法学研究方法,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事实论和规范论的相对分离。先说事实上,目前中国宪法既是国家根本法,也是市民社会基本法。《宪法》从第6条到第18条总共13个条文写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都已经写完了,很难说民法是社会的基本法。

  社会建构功能主要是靠宪法,民法只是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所以民法学界对宪法不满,认为宪法管得太多,这个我们也能理解。但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怎么办。

  凤凰评论《高见》:民法成为社会基本法的前提是市民社会构建。

  林来梵:怎么办?宪法做适当退让,让民法承担一些社会基本法功能。这可以使民法激活市民社会活力。强大市民社会的形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肯定是橄榄形社会,两头小中间大,即富人和穷人少,中间阶层非常庞大。这个社会容易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形成主流价值观,然后提升到宪法当中来,由宪法确立社会价值共识,确立根本价值秩序,从而使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

  五、回避宪政,主要还是观念问题

  凤凰评论《高见》:谈宪政、人权色变的情形依然存在。无论从中国法律制度,还是从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政策来看,所倡导实现的民主国家,在文意上本身就是与专制相对立的民主政治架构。有人认为现在这种情况更多是心理障碍、利益障碍所致,你怎么看?

  林来梵:我觉得回避宪政主要还是观念问题。有人认为晚清就是因为讲了宪政才亡国,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晚清政府之所以亡国,是因为讲宪政讲晚了:革命和宪政在赛跑,最后革命跑在宪政前头去了。

  什么叫宪政我觉得要说清楚,宪政这个概念是晚清时期从日本引进的,我是留日学者,很清楚:当时所引进的“宪政”概念,指的就是和专制概念相对立的政治制度。而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国家权力不受任何限制。

  凤凰评论《高见》:依照这个概念,宪政是公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限制的民主制度,这确实和当下中国倡导的方向是一致的。

  林来梵:这个道路当然依旧适用,不搞宪政就是搞专制,不要宪政的概念等于接受专制。其实我们现在体制已经是宪政了,我们自己主张公权力要受到宪法约束,即使执政党也要在宪法和法律框架里活动。我们自己倡导的确实是宪政国家。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再往前迈一步而已,即严格按照宪法行使权力,在宪法和法律范围活动,就足够了。

  凤凰评论《高见》:这点可能也是学界和学界之外的隔阂。说来说去还是观念问题、意识问题。

  林来梵:还是观念问题,观念上没处理好,为此造成误解;再加上有些人在利益驱使下加以利用,就把宪政妖魔化了。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