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非法口供排除:不应成为刑事辩护的主战场

发布时间:2016-04-04      来源: 法律博客    点击:

辩护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同样应当摈弃“口供至上”的理念,将主要精力放在口供之外的证据上,这才是最有效、最明智的辩护策略。

 

文 | 向渊而行

来源 | 向渊而行的法律博客

 

近日,我听说某知名刑辩大律师在某法院开庭,该法院临时得知这位大律师来出庭,非常重视,马上更换了审判长,严阵以待。果不其然,庭审一开始,该大律师就提出被告人口供系非法取得,应启动非法证据排除,法庭未有预防,只好休庭。

 

现在的刑事辩护已经形成这样一种风气:首先打程序,打程序的核心就是非法证据排除,其中主要是非法口供排除。刑辩律师一接手案件,首先就是研究口供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刑讯逼供、指供、诱供、骗供,在这方面花很大力气和精力,然后就是研究在庭审中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方案,以此为杀手锏,欲致控方和法庭陷入被动。

 

“口供中心主义”应当摈弃,这是法律界的共识,律师也经常在法庭上批判控方唯口供至上,但问题在于,辩护律师自己却花这么大的力气和精力在口供上面,甚至将主要精力放在口供的合法性上,这不同样表明辩护律师过度重视口供了吗?

 

应当说,口供以及其他言词证据都是可变的,主观性都很强,特别是被告人口供,基于被告人避罪心理,稳定性和真实性就更差。所以,我认为辩护律师把过多精力放在口供上面是没有必要的,特别是有的案件中,即使没有被告人口供也能定案,辩护律师提非法口供排除就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了。

 

辩护律师真正需要下大力气去研究的应该是鉴定意见、现场勘查笔录、辨认笔录、痕检报告等证据,这些证据表面上看似乎是客观证据,无可挑剔,但其实也都深深打上了侦查人员的主观烙印,这种主观性往往会影响到证据的客观性。以精神病鉴定为例,以前我在公诉处工作时,就听有的侦查人员说:“这种犯罪嫌疑人如果鉴定成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监管起来太麻烦,对社会反而是个累赘,不如杀了算了”,我听了以后,内心觉得非常悲凉。侦查人员以这种意识对待精神病鉴定,鉴定的科学性就一定难有保证。

 

所以,辩护律师要对鉴定意见、现场勘查笔录、辨认笔录、痕检报告等证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将这些证据与其他证据进行细致比对,找出可疑点和矛盾点,进而对证据的客观性和可采性提出否定意见。

 

即使对于控方指控最有力的物证,辩护律师也不是没有辩护空间。物证是客观性最强的证据,往往成为定案的最有力根据,也正因为如此,辩护律师应当着重研究分析物证,细致查究物证的来源、收集程序、特征、保管移送及与口供等言词证据的差异性,集中火力攻击控方这一最坚强的证据“堡垒”,这对控方而言才是最致命的辩护。

 

综上,我认为,辩护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同样应当摈弃“口供至上”的理念,将主要精力放在口供之外的证据上,这才是最有效、最明智的辩护策略。

 

但遗憾的是,有的律师或许明白上述道理,却偏偏要选择“死嗑”非法口供排除,庭审中一上来就紧纠住口供合法性问题不放,向控方步步紧逼,纠缠不休,消耗大量庭审时间,有的还导致庭审中断甚至休庭,庭审变成一场拉锯战甚至“马拉松”。辩护律师自认为这是检方和审方的“节节败退”,从而往往以“胜利者”的姿态示人。

 

但这真的是辩护的“胜利”吗?当然不是。这种非法口供排除的纠缠,有时确实可能令公诉人或审判长陷入被动甚至难堪的窘境,但对于辩护的有效性即免除或减轻被告人罪责而言,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从现实来看,极少有律师能够在庭审中举出证明口供非法的证据,基本上都是凭被告人的一面之辞,实际上,连辩护律师自己都未必相信真的存在刑讯逼供,又怎么可能令法庭产生内心怀疑呢?这种非法口供排除的提出有多大实质意义呢?

 

特别是有的律师经常在法庭上大谈特谈纪委办案的程序非法问题,甚至使用攻击、煽动性语言,引起旁听人员哗然,但具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纪委收集的口供并非检方指控的证据,根本就不是法庭调查的对象,纪委取证的合法性问题也不是法庭调查的范围,律师不是白费口舌吗?律师针对这种问题的高谈阔论,完全变成了一种炫耀辩才的表演,一场宣扬自我的个人秀。

 

可见,辩护律师的这种纠缠对于保障被告人权利而言并没有实质意义,相反,还降低了庭审效率,耗费了司法资源,更有可能使被告人陷入对抗审判的境地,遭致更为不利的判决。最后,被告人遭受重刑,律师却名气大噪,名利双收了。这种辩护不仅损害了被告人权益,同时也损害了律师的职业道德和形象,损害了中国刑事辩护事业乃至于中国法治建设大业的健康发展。

 

控、辩、审三方构成三角型诉讼结构,原本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即实现司法公正,检察官、法官、律师应该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汇聚法治正能量,共同推进国家法治走向进步美好的明天。所以,我希望刑辩律师不仅在辩护战术上摈弃“口供至上”理念,将辩护重心由口供转向口供之外证据,更在辩护战略上摈弃将非法口供排除作为辩护“主战场”的策略,真正从最大程度保障被告人权益出发,力争实现有效辩护。如此,将是中国刑事辩护事业的幸事,更是所有被告人的大幸。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