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上海在全国率先拉开司法体制改革大幕,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及宝山、徐汇、闵行4家法院被确定为试点法院。在司法改革“上海方案”中,人员分类管理被视为“牛鼻子”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员额比例如何确定、哪些人可以入额,需要经过哪些遴选程序,这些与司法人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上海各试点法院没有论资排辈、按年龄、职务等搞“一刀切”,而是探索出一套科学的遴选程序。“优秀是选拔入额法官的唯一标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郭伟清说。
长期以来,司法人员管理模式与普通公务员基本相同,既不能充分体现司法职业特点,也不利于把优秀人才留在一线。为打破人员混岗、职责模糊的局面,上海率先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将法院工作人员分成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3大类,法官不再以行政级别晋升,而是按专业职务序列管理。
法官员额比例多少才算合理?上海高院以2013年12月底为基准时间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受理案件情况、人员情况,依据案件权重及今后案件发展趋势等数据,科学测算出法官员额比例。在上海各试点法院中,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的比例为33%、52%、15%,确保85%以上人员投入办案一线,法官员额向刑事、民事、行政等审判部门倾斜。
今年4月,先行试点法院完成分类定岗,首批入额法官为531人。其中,审判员404名,助审员127名,员额比例控制在27.6%。预计先行试点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全部完成后,法官员额将控制在32%以内。现有法官身份人员中约200余人暂未符合入额资格年限或者未能在首批入额,但是他们还有机会参加后续入额遴选。
“这项改革就是让法官更像法官,让法院更像法院”。郭伟清说,过去是法官加书记员办案模式,现在每名主审法官或合议庭增加一名法官助理,许多非审判事务由法官助理完成,法官专心审案,分工专业化,提升办案质效。
徐汇区人民法院将51名法官助理全部编入专业合议庭,明确法官助理审查诉讼材料、组织庭前证据交换、草拟法律文书等14项具体工作职责,积极探索法官助理列席庭审、裁判文书署名、回避申请等新的工作机制。
“考虑到不同工作年限的法官助理审判辅助事项胜任能力有所不同,我们将法官助理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等级,依次设置五级至四级助理、三级至一级助理”。徐汇区法院院长许祥云介绍说,徐汇法院建立了主审法官指导法官助理工作的“带教导师”制度,对法官助理实行单独序列考评。自2014年9月首批法官助理任命至今年5月,该院法官助理共参与办理案件5547件,成功调解案件379件,草拟文书2931份。
2015年1月31日下午,上海司法改革试点法院首批法官入额考试在上海高院举行。来自4家试点法院的196人参加考试。
此次考试主要为综合考察参考人员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适用能力和裁判文书制作能力等,设置了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裁判文书撰写等题型,其中案例分析和裁判文书撰写区分专业方向作答。根据上海法院遴选入额法官办法,现任助理审判员必须参加入额考试,现任审判员中在非办案岗位工作且5年内一线累计办案时间不满1年的人员,也需要参加入额考试。
书面考试仅仅是法官入额程序中的一个环节。此次书面考试前,相关试点法院已先后进行了申请报名、法官岗位承诺、入额基本条件审查、业绩考核(包括案件评查、工作评查、民主测评)等环节。考试结束后进行审委会面试等程序,根据试点方案所确定的员额比例择优入围,最终产生首批入额人选并报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审议。
上海市法官遴选办法大大提高了法官准入门槛。办案未达到部门人均办案量一定比例的,经抽查发现有质量差错并经确认的,近5年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曾被认定为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均不予入额。此外,具有“一方退出”等任职回避情形的,司法作风、职业操守等有瑕疵的,实行“一票否决”。
闵行区人民法院的牟鹏,亲历了首批“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遴选。
2009年7月,牟鹏进入闵行法院执行局当书记员。研究生毕业的他通过司法考试,一心想成为法官。2012年,牟鹏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入政治部。当年年底,他通过助理审判员资格考试,等待参加2016年的审判员考试。司法改革大幕拉开后,牟鹏报名参加了法官入额遴选,并且顺利通过考试。
接下来的面试中,牟鹏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遴选委员会问他升任助理审判员后是否办过案,牟鹏如实回答没有。过去3年他都在政治部工作,实际庭审经验有所欠缺。遴选结果印证了他的担心:同期进来的10个人中,8个人入额,牟鹏落选了。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之前有一定心理准备,而且他知道入额的大门没有就此关闭。现在,牟鹏调离政治部,进入审判一线开始协助办案,为参加下一批入额遴选积极做着准备。
经过九道遴选程序成功进入员额,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上海司法改革试点法院探索建立了法官日常考核机制,制定《法官岗位考核管理办法》,对入额法官实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办案业绩、廉洁自律、职业操守,明确考核不合格的将退出法官员额,破除入额终身制。
闵行法院率先提出法官岗位职责承诺机制,要求申请入额法官自愿选择法官岗位、自愿承担岗位职责、自愿接受岗位考核。“每个要入员额的法官都必须签订岗位职责承诺,不能胜任者要退出员额,形成竞争淘汰机制,入额不是终身保障”,闵行区人民法院院长黄祥青说。
科学的员额比例、公平的遴选程序、严格的日常考核,让上海各试点法院员额制改革顺利推进,各项措施已经初显成效。
以闵行法院为例,此次改革启动前,全院有200名法官,第一批法官入额工作完成后,全院共有149名法官入额。现在,这些法官已经逐步适应一线办案节奏,办案数量逐月提升。“一名综合部门的法官5月调入行政庭,现在办案量已与行政庭人均结案量基本持平,办案质量和效率也得到所在业务庭领导的肯定”,黄祥青举例说。
“4家先行试点法院长期以来存在的人员混岗、审判资源配置不合理、审判效率不高、审判人员职务晋升不畅等问题正在得到解决”。郭伟清说,通过改革,先行试点法院人员配置比例趋于科学、合理,法官队伍结构也得到优化。预计改革全部完成后,入额法官平均年龄将下降3岁;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占比将达到59.1%,比改革前提升4.1%;入额法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将提升4%;入额法官平均从事司法工作18.1年,平均任法官1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