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若尘若风,文:安帅
从司法改革筹备之初,网络上就开始疯传各种吐槽司改、抱怨现状的文章,还有法官、检察官们各种写的犹如获奖感言般的离别感言。本以为这股风会随着司改的面纱逐步被揭开而消散,但我欣喜的看到(不好意思,我这人就喜欢看热闹)这风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是越刮越烈,照这样发展下去也不是没有形成台风的可能性。
这股风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版图,但是令我遗憾的发现,这股风的风势不太科学,它竟然走的是城市包围农村的路线。这些逃离体制者尤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居多,但我们却很少,准确的说应该是听不到那些小县城里的法官辞职的消息。一方面可能是人家低调,没大城市里的童鞋懂得利用网络为自己造势,频频见诸于网络。但细细一想也不太对,人家在县城里法官当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呢?你以为人家也和你一样是一枚不知不扣的司法民工?我走访过很多的小县城,大部分同仁们在交谈时总是面带微笑,时刻散发着法官特有的自信与骄傲。看到他们,有时候让我不禁鼻子发酸。
邓丽君说小城故事多,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我觉得小城之所以故事多,是因为小城的安逸,只有在这种安逸的气氛下才会让那些原本稀松平常的事情都能成为故事。
同样,在一座几万人或十几万人的小县城里能够成为一名法官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不敢说光宗耀祖,但在别人眼里也算是祖坟冒青烟了,这种体面就是大城市里那些法官们天天抱怨的职业荣誉感。在这种地方,几乎没有人敢对一个法官的话存有怀疑,更不敢躺在法官面前撒泼打滚,然后高喊:法官打人了!无论当事人还是律师,对他们都会很尊重。充满职业荣誉感的人又真的在乎少赚几个钱吗?更何况,有些小县城里的工资可是要比所谓的一二线城市要高的。同时,小县城的物价使得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真的就是所谓的司法民工。
在我们这个国家,大部分的县城案件量虽然也不少,但与大城市相比是绝对没有可比性的,更不可能出现一天立案上千件这样惨绝人寰的事件。所以,在这里做一名安静的法官还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案件量在可接受范围内,有职业荣誉感,收入尚可,你告诉我,人家为什么要辞职呢(在这些人中个别有鸿鹄之志的青年除外)?你放心,一个责任倒查制是不会产生如此魔力的,还不至于让一个人轻易放弃现在这个不错的岗位。
掉过头来我们在来看看那些在大城市中,同样作为法官但却总是自诩为“司法民工”的群体。在一座几百万或千万人口的大都市里,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法官是一个什么官儿,虽然他本身确实也不是官儿。但在这种城市中,大家更多的是认同你那杂役一般的身份。也许城市里的人雾霾吸多了,脾气都格外暴躁,有时候甚至把法官当成了出气筒,三天两头没事就来和你抬杠。胜了,洋洋得意四处炫耀。败了,锲而不舍四处举报。试问,一个天天要和人拌嘴的法官还叫法官吗?
人口多,案件量就大,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我们的人可没跟着案件量的增长而增加。案件少的时候,是我们这几个人。案件多了也是我们几个人,直到现在案件都快多到天边了,还是我们老哥几个。老板们探头看了看,挤了几滴眼泪道:“难为你们了,但是,党员嘛,克服克服。”直到此时,我才真真切切的领会到了这句克服克服的万能功效。正所谓做多错多,照这样没黑没白的干下去,保不准哪天老眼昏花就搞出一所谓的错案来了。法律这东西,还真不是能克服的。
这东西说也没用,老板摊摊手、耸耸肩一句没人就全打发了。得,咱加班加点的克服着,但是每个月的收入也没因为我的付出给我“克服克服”过。这几年,看着工资卡上的工资一点一点的在增加,心里挺美的。但是转头去了一趟菜市场立马高兴不起来了,才发现我涨工资的幅度永远赶不上菜价的涨幅频率。至于什么房子、车子之类的更是想都不敢想,那房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和浇了大粪的庄稼一样,一个不留神就蹭蹭的往上涨。等我暮然回首时,才发现自己这些年的存款刚够买一间卫生间,还是客卫。车子倒是越来越便宜了,但自己偏偏手气不佳,摇了几年愣是没摇出一副车牌号。一边骂娘一边安慰自己道:挺好,你看你已经把买比亚迪F0的钱攒够买长城M4的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的处境,真是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法槌声。睁眼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想想今天要开几个庭,闭眼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想想有没有要超期的。你说,你不是司法民工是什么。
对于有宏图大志的人来说,人活一世是为了扬名立万。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活一世图个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所以说,有志于投身审判席的童鞋们,听我一句劝,真想当法官就多听听《小城故事》,去那些小城里做法官,小城故事真的很不错。在那里,你不但能过的快快乐乐,身体健健康康。甚至扬名立万,也不是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