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以审判为中心视角下的冤错案件防范——2015年5·9错案警示日座谈

发布时间:2015-05-13      来源: 最高人民 法院    点击:

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以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错案发现一起,纠正一起。 ──周 强

  (摘自2015年3月1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10年5月9日,以故意杀人罪蒙冤入狱11年的赵作海被无罪释放。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看望赵作海时鞠躬致歉,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热议,一度把河南高院推向风口浪尖。为警醒全省法院牢记错案教训,2010年6月,河南高院将赵作海无罪释放的5月9日确定为“错案警示日”,至今,连续五年举办错案警示日座谈会,通过座谈,为防范冤错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的已经成为更高层次的制度性框架。

  2015年5月9日,由河南高院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实证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5·9”错案警示日座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与会人员就“以审判为中心”防止冤错案件的相关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以审判为中心要坚持“五个必须”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立勇

  “以审判为中心”体现了刑事司法规律,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必然要求。做到“以审判为中心”,要坚持“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强化庭审的实质功能。庭审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及法院履行审判职能的核心程序,是还原案件客观事实最为有效的途径。“以审判为中心”首要的就是“以庭审为中心”,强化庭审的实质功能。要做好证人出庭工作,严格落实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二是必须加强对侦查权的监督和引导。要促使侦查始终围绕审判程序的要求进行,确保侦查的办案标准符合审判程序的法定定案标准,从源头上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或者违反法律程序的案件“带病”进入审判程序。三是必须强化对检察权的制约。要对现行的司法权配置及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进,调整出庭公诉人的角色定位,将公诉职能与法律监督职能剥离开,明确出庭公诉人只履行代表国家指控犯罪的职责,法律监督职责应交由上一级检察机关行使。这样的监督既不会造成出庭检察人员身份上的混同,也能够保障监督的中立性、客观性、实效性。四是必须保障控辩双方地位平等。要在形式上落实被告人的诉讼当事人地位。去除对被告人的“犯罪人标签化”,在有罪判决作出之前,参加刑事庭审的被告人不是罪犯,应当尊重其人格尊严。在庭审中,要让被告人和自己的辩护律师坐在一起,形成辩护共同体,共同商量、共同应对公诉机关的公诉、质询。五是必须积极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要落实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放权于合议庭和主审法官,形成主审法官对案件质量负总责、合议庭成员共同负责的责任格局。

切实贯彻证据裁判原则 坚决防范冤假错案

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庭长 高贵君

  坚持“以审判为中心”,是由司法审判的最终裁判性质所决定的,强调刑事诉讼各环节都要围绕审判中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指控和辩护,强调取证、举证最后都要落到审判环节的质证、认证上来,都要以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规则、证明标准为指引。坚持“以审判为中心”,对于防范冤假错案,加强司法人权保障,提高刑事诉讼的整体水平,维护刑事司法公正,具有重大意义。人民法院要积极采取措施,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工作要求。一是大力推进庭审实质化。要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严格审查判断证据。根据证据裁判原则的要求,刑事裁判必须建立在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而案件事实又必须以证据为根据。三是依法排除非法证据。目前非法取证特别是刑讯逼供问题在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四是坚决贯彻疑罪从无原则。疑罪从无原则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要求,也是审判阶段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对于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标准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建议检察机关撤诉或者依法宣告无罪,但决不能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处理。

防范冤错案件的两件“利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新清

  庭审的证据审查功能中有两件防范冤错案件的“利器”——“非法证据排除”和“疑罪从无判决”。关于冤错案件的防范,其一,排除非法证据是防范冤错案件的“有力武器”。发生于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成为冤错案件的原因,必然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上出现“帮凶”。如果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把这些非法证据排除了,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证据链条就可能断裂,冤错案件就有可能避免。其二,敢下“疑罪从无判决”是防范冤错案件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法官“排除非法证据”、“作出疑罪从无判决”的后顾之忧,应当改革完善司法工作机制。第一,改革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监督方式,把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监督局限在程序内的抗诉上,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监督;第二,为防止公诉方对“排除非法证据”、作出“疑罪从无判决”法官的不当追究,凡是需要以职务犯罪追究法官刑事责任的,应该交由公诉案件检察机关以外的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而且在起诉前征求省级法官惩戒委员会的意见;第三,在新的看守所法中规定看守所有协助法院进行非法证据调查的义务,包括要求看守所干警、在押人员接受法院的有关调查;第四,建立强制侦查人员出庭接受法庭调查,侦查机关必须向法院提交讯问时全部录音录像的制度。

以审判为中心说到底是以一审的庭审活动为中心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瑞华

  “以审判为中心”有三层含义。一是刑事诉讼以审判为中心。在整个诉讼程序中不能把侦查作为诉讼的中心,也不能把公诉作为诉讼的中心,尤其不能把法律监督当成诉讼的中心。应着力克服侦查中心主义,公诉中心主义,法律监督中心主义。二是审判以庭审为中心。不能把庭外阅卷、请示汇报当做审判的中心。侦查案卷记录的是侦查的结论,阻挡案卷就是拒绝侦查中心主义。以庭审为中心,就是真正让庭审活动成为决定案件的关键。这就要求把侦查案卷阻挡在法院审判大门之外。三是审级关系以一审为中心。一审承担着事实审这一关键任务。我国冤假错案的发生,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审事实审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导致审判流于形式。要想防止冤假错案,一审是基础,二审是关键。在整个法院审判程序内部,应该把第一审改造成彻底的事实审。审级关系上应该一审为主,要尽量通过一审阻止冤假错案。

以审判为中心视角下的控辩地位平等机制

金博大律师事务所主任 陆咏歌

  保障控辩平等,应当强化被告人、辩护人庭审时的诉讼权利。出庭被告人“去犯罪化标签”、调整庭审布局,是控辩地位平等、保障辩护权的形式要件。在进入法庭前,出庭被告人就应当脱掉“黄马甲”,摘掉手铐、脚镣等刑具。庭审布局,应保障被告人与辩护人的及时交流。对控方证据、辩方证据区别对待,证人出庭及立案庭审查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是实现“控辩地位平等”的实质要件。对于控方证据,应当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审查,违反法律规定就应当予以排除;对于辩方证据,只要能够达到使案件产生合理怀疑的程度即可,而不应直接以证据来源或者其他瑕疵问题予以排除。

冤错案件的纠正需要机制的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李奋飞

 

  我国误判纠正机制存在明显缺陷,为完善这一机制,首先,应当赋予被生效判决确定有罪者必要的权利。比如申请进行定罪后的DNA检测的权利。还应完善刑事物证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物证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其次,立法应降低再审改判无罪的证据标准。认定某生效裁判属于误判,既不需要100%的无罪证据,也不需“确实、充分”的无罪证据,只要现有证据表明该案存在“合理的怀疑”即可。再次,应当完善纠正刑事误判的程序机制。可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由法学教授、离退休的资深法官和检察官、人大代表、执业律师以及网民代表组成的申诉案件复查委员会。申诉案件复查委员会决定启动再审的,接受该决定的其他同级法院须无条件启动再审程序,并将再审结果及时报送申诉案件复查委员会。

以审判为中心需公检法及律师形成合力

——专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樊崇义教授

  

  记者:如何正确理解“以审判为中心”?

  樊崇义: “以审判为中心”制度的改革不是对“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个基本原则的颠覆。要正确地处理好“阶段论”和“中心论”的关系, “以审判为中心”这个制度改革的主体不仅仅是法院,包括检察院,还有律师。贯彻“以审判为中心”,必须坚持证据裁判原则。一定要明确本案的证明对象,证明什么。法官要紧紧抓住八个环节不放,即证据的搜集、落地、保管、移送、出示、指正、辩论、认证,坚持证据裁判原则,严格依法来进行。

  记者: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制度改革的总价值目标是什么?

  樊崇义:是司法公正,即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的实体公正;直接目标是庭审的决定权,即保证庭审在保护诉权、认定证据、查明事实、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间接目标是促使办案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理念得以树立,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

  记者:“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需要哪些措施保障?

  樊崇义:一是坚持证据裁判原则;二是坚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三是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四是坚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证明标准;五是维护司法权威,充分发挥庭审的决定性作用;六是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防范冤假错案离不开媒体

法制日报社副总编辑 伍彪

  防范冤假错案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媒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党领导的媒体与司法机关之间既是监督关系,更是支持关系。冤假错案是司法活动的非常态结果,往往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关注,使得本来只为少数人知悉或极少数人参与的司法活动变得广为知晓,有助于关闭暗箱操作的大门,使阳光司法成为可能。媒体也是司法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媒体通过对司法机关相关举措、对司法活动、对当事人情况的关注,既使民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也使司法活动处于民众的视野之中,抬升冤假错案发生的门槛。媒体要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为守住公正司法底线创造宽松、理性的环境。司法机关也要主动与权威媒体沟通,争取最好的宣传效应;要实事求是不遮掩,坦诚相对破误解;要注意方法,冷静面对媒体的评论,科学应对媒体关注与批评。

从媒体视角看冤错案件的防范

人民法院报社社长 倪寿明

  如何防范冤错案件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通过司法改革,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提高司法人员素养,也需要各有关方面积极参与和配合,需要来自社会的监督和约束。其中,离不开媒体参与和关注。媒体通过近距离关注,一方面把所见所闻向社会传播,满足公众知情权;另一方面推动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约束法官任性,约束法官滥权。这就是媒体关注的价值所在。但是,媒体必须严格按照审判过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关注,评论也应当是客观分析,不预设立场,把握好“度”,避免进行煽情炒作,避免给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凡涉及司法报道,必须慎之又慎。新闻时效跟从于“司法节奏”,新闻真实服从于“法律红线”,利益追求止步于“法治理性”。同时要平衡报道,兼顾各方,给诉讼各方平等的陈述事实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媒体也要坚持自律,决不滥权,接受规制。司法机关则应建立一个更加公开、透明和开放的公共司法服务体系,欢迎媒体关注和报道,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使“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活动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对专业性较强、公众不易理解的难点焦点问题,要善与媒体沟通,进行深度解读。现代信息社会,众生喧哗的舆论环境将成为常态,法官既要尊重媒体、重视舆论,又要保持司法定力、坚守司法底线,坚定地防范冤错案件。(记者 唐亚南 冀天福 通讯员 袁小刚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