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滑璇:立案登记制能否改变“立案难”

发布时间:2015-05-13      来源: 深圳市 法学会    点击: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转自:共识网

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将现行的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这意味着5月1日以后,法院将不再在立案环节进行实质审查。只要起诉符合形式要件要求,法院就要接收材料,登记立案。

 

与许多涉及司法改革的文件不同,这份2000余字的《意见》并非简单地以最高法名义对外发布,而是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规格很高。

 

在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蒋勇看来,《意见》之所以被推到这个高度,一方面是高层担心改革执行不到位、阳奉阴违;另一方面,也是中央“意识到了法院工作的难题绝不仅仅源自法院本身”,仅凭法院系统内部发文恐不足以推动改革进行。

 

权衡“立”弊

在立案登记制实施前,法院的惯常做法是立案审查。高法的一位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立案审查时,法院要先对当事人的诉讼要件进行审查,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受理。而审查的内容包括“主体资格、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以及管辖权等”。

 

除去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外,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这些看似简单的法律术语,往往耗费法院的大量精力。“比如,原告、被告是不是适格,案件是否属于法院管辖、是否属于接收材料的法院管辖,案件是否属于一事不再理、是否超过了起诉期限,民事案件是不是订立了仲裁协议……这些都要审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做出了接收起诉状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的规定,“但想把这些内容都搞清楚,有时7天之内确实无法完成。”

 

与此同时,法律之外的另一种“审查”,也在无声无息地进行。“有些涉及人数众多的案件,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有些案子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只靠法律、不靠政策很难解决;在一些案件里,实体法律还不健全,法院的审理、裁判很有难度,”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亚新说,对于这些略显敏感的案件是否可以受理,有时法院自己也拿不准,要多方权衡、左思右想。

 

此外,在地方政府仍然把控法院人财物的现实环境下,行政诉讼中类似的“敏感”地带会比民事诉讼更加宽泛。“从法院的角度考虑,与其在审判过程中骑虎难下,还不如干脆关起门来,拒绝受理立案。”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比如一些涉及征地拆迁的案子,就这样被挡在了法院门外。

 

而在一些涉及大型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案件里,对受害人的救济很可能通过地方、甚至中央的政策统一实现。王锡锌说:“如果法院先行做出的判决与政府后来出台的政策相悖,就会让司法陷入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所以针对这些案件,法院立案时也会格外谨慎。

 

多年以来,法律之外的利益考量,让法院在“立”与“不立”间纠结万分。更多的时候,“不立”成为行政诉讼的最终命运。据《中国法律年鉴》统计,2003年至2012年,全国法院一审案件数量从514万件上升到753万件,增加了200余万件,但行政案件数量的增幅还不到5万件,至2012年时也只有13万余件。十年间,行政诉讼案件所占比例一直在1.7%到1.8%附近徘徊。而据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订时权威部门透露的信息,中国每年涉及行政争议的信访案件高达400万件至600万件,数量远超十余万件的行政诉讼。

 

“其实这就像问题出现时,大家是进门谈还是站在门口谈。”张卫平说,如果要保障公民诉权,法院就应该把人请进去;但很多时候司法制度、司法权威在这方面受到限制,“所以法院还是希望人们别进屋,就站在门口谈。”

废止“土政策”

然而,《意见》的出台,即将终结这样的局面。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认为,立案登记制改革后,审查环节得以简化,案件一旦在法院登记就意味着获得受理。解志勇说,“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法院立案时回旋的空间和时间。”

 

与此同时,《意见》多次强调了法院对起诉情况的书面记录和书面答复。比如,接收诉状后,法院须出具书面凭证;即便决定不予立案,也须向当事人出具书面文件。如果当事人的起诉、申请等不符合形式要求,法院要“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如果在指定期限内没有补正,法院要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当事人坚持起诉、自诉的,法院须裁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经补正仍不符合形式要件的,法院也要做出相应裁决。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实践中很多当事人得不到不予立案的明确答复。”王亚新说,法院经常采取不收材料、不予答复、不出具法律文书的“三不政策”。而《意见》多次强调书面凭证,就是要让起诉行为、不予立案决定在法律层面留下痕迹,以便当事人今后寻求救济。

 

此外,《意见》还特别提到“禁止在法律规定之外设定受理条件,全面清理和废止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立案‘土政策’”。而这些“土政策”的目标,正是将法院不敢受理、不愿受理的案件挡在门外。

 

2004年12月,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曾下发《关于审理采矿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对涉及采矿权纠纷的案件暂缓立案、暂缓审理、暂缓执行。2005年11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也下发了《关于当前审理煤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写道“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引起的各种纠纷,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有些地方法院以推动纠纷多样化解决为借口,一次次要求民事案件当事人先调解再起诉。等到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法院的窗口式调解一串程序走下来,案子已经被拖延了三五个月。

 

在行政诉讼中,业务庭与立案庭间相互推诿,也是拖延、阻碍立案的另一种“土办法”。据解志勇介绍,约10年前,有些省份将行政诉讼的立案工作分出立案庭,转交行政庭单独处理。最高法发现问题后,重新强调所有案件须由立案庭统一负责。“但在转换过程中,一些法院的立案庭推托工作尚未交接完毕,行政庭又说自己不再行使立案职能,很多原告就这样被踢来踢去,无法立案。”解志勇说。

 

然而5月1日后,曾经的托辞都不再是法院不立案的理由。《意见》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四种不予立案的情形,在案由方面,仅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案件,才不予登记立案。解志勇认为,这几种情形非常明确、指向性很强,“所以它很难被扩大解释成一个‘筐’,把那些法院不愿受理的案件囊括进来。”

 

王亚新表示,这些规定与诉讼法中的条文含义基本相同,原是法院立案时的应有之义。“如今只是这些内容重新整合、大力强调,就是为了督促法院严格依法办事。”


(立案登记制实施首日 一律师带拉杆箱立案208起)

敢立还要敢审

尽管如此,对于立案登记后能否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多位受访学者均表示尚待观察。

 

一位法学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意见》中的“登记”与“立案”究竟是否同一概念,法院的解释空间很大。尤其是在重大疑难案件、政治敏感案件中,法院对诉状进行形式审查时,依然掌握着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立案登记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尚属未知。

 

清华大学的张卫平认为,要想真正根治立案难,修改诉讼法、降低法定起诉条件比立案登记更为重要。“其实原告只要说清谁是被告、什么是诉讼请求,这就够了。”张卫平说,只要满足了上述两点,法院就应当立案。对起诉的“不予受理”,张卫平认为应该取消,“如果出现当事人不适格、超过诉讼时效等问题,民事、行政等业务庭驳回起诉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法院的立案门槛大幅降低,“驳回起诉”很有可能成为司法道路上的下一个“拦路虎”。对此,王锡锌表示,驳回起诉并不代表法院是在拒绝裁判,“因为驳回起诉本身已经是司法权进行的一种裁判,而且当事人可以针对驳回起诉裁定进行上诉”。不过,鉴于立案登记后可能出现的案件基数上涨、受理门槛降低,届时法院驳回起诉的数量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也是正常现象。

 

据专家分析,与民事案件相比,立案登记后行政案件的增长比例将会更高。解志勇预计,三五年内,中国的行政诉讼数量很可能从目前的十四五万件增长到四五十万件。在这个爆炸式增长的过程中,势单力薄的司法机关如何面对强势政府,成为中国司法改革将要面对的另一重考验。在王锡锌看来,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的压力属于司法体制的结构性问题,并不取决于案件数量的多少。要想消除这种法院外部行政化影响,仅靠立案登记远远不够。

 

多位受访学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类似观点。他们认为,立案登记制在不同法院的实施效果可能大为不同,而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方的政治和司法生态。王锡锌说,“立案登记也好、司法改革也罢,很多问题不是法院单方可以解决的,很多时候还要看地方的主要领导是不是以法治思维办事。”

 

而在整个司法改革中,立案登记只是最初的一步,它要让纠纷进入法院、进入司法程序。而对于立案登记后大量涌入的“硬骨头”,法院要“敢立还得敢审,敢判还得敢执行”,否则,蒋勇认为“立案难”可能又会改头换面继续存在。


转自:法律读品微信号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