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作为法官,你怎么知道专家证人有没有骗你?

发布时间:2015-04-28      来源: 深圳市法学会    点击:

 

在诉讼活动中,证据是法庭作出裁判的基础,其中就包括了证人的证言。而有一类特殊的证人,并非陈述自己亲自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是凭借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某一具体问题发表意见,他们被称为专家证人,其证言称为专家证言。

那么,什么样的专家证言,才是可信、可靠的呢?如果不同专家的证言相左,又该听谁的?在经过一系列著名案例后,美国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则,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解答。

 

早期的经验:弗莱伊标准

最早引发这个问题的,是1923年的“弗莱伊诉合众国”案。

该案的被告人弗莱伊,被诉二级谋杀罪,一审被判有罪,遂上诉至巡回上诉法院。而辩护律师提供了一项无罪证据:一份测谎试验结论。

1921年,念了生理学博士又当了警察的约翰.奥古斯都.拉森(John Augustus Larson),发明了“多参数记录仪”(polygraph,又译“多通道记录仪”),也即常说的测谎器。其基本原理,是认为当人说谎时血压、脉搏、皮肤导电率(与出汗有关)等参数会有明显变化,测到这种异常就可以判定某人在撒谎了。

早年使用测谎仪的场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主持测谎的专家出庭作证,认为通过血压等参数,完全可以判定弗莱伊没有对案情作虚假供述。也就是说,如果该专家证言可以采信,则弗莱伊就是无罪的,原判决应予撤销。

对此,法庭作出了如下分析:

只有当某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一般公众所知悉的常识时,才有必要求助于专家证人。同时,某一科学规则或发明,到什么时候才算是越过了分界线,从“实验原始数据”变成了“可证明的事实”,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

因此,这种模糊不清的情况,让法庭不得不谨慎的对待专家证人,即只有当某一理论或发明,已经在其所属的技术领域内,被同行普遍接受(general acceptance)时,法庭方才有理由采信由此而产生的专家证言。而测谎技术,在庭审时远未达到“同行普遍接受”的程度,辩护律师又拒绝当庭演示这一过程,故法庭不认可该专家证人的证言,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由此,“弗莱伊标准”(Frye standard)登台亮相:必须普遍接受才能采纳。这个标准在接下来数年内逐渐被各州广泛采纳。其积极意义在于,让法庭误信专家证言的风险大大降低:没有任何一个人类法官,通晓所有领域的知识,能直接判断某个理论的正误;而经过同行评议、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其可靠性当然是要大得多的。

同时,各个年代都有不少伪科学披着科学的外衣出现,诸如“读心术”、“脑电波交流”、“信息水”等等,倘若不加这一道门槛,法庭上就会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专家证言;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技术(比如唇读、耳纹鉴别),效果存在很大争议,也需要加以过滤。

一比八,听谁的?

然而,弗莱伊规则也并非完美,它太强调“普遍接受”,却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后来的若干起诉讼中,弗莱伊规则都曾受到质疑,而对它打出致命一击的,则是 “多伯特诉梅丽尔-陶氏药业公司”案。

这个案件的起因,是因为一名叫做多伯特的幼儿。这名幼儿出生时就有严重的身体缺陷,其父母怀疑,这和其母孕期中服用过一种叫做本涤汀(Bendectin)的止吐药物有关。于是,多伯特的父母与另一位症状类似的患儿父母,一起将该药的生产商告上了法院,要求公司赔偿损失。

显然,该案最核心的争议,就在于本涤汀到底是不是导致原告先天缺陷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超越了公众的常识范围,就需要专家证人来证明了。

被告方请来了一位专家证人,时任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研究员的拉姆(Lamm)博士。拉姆博士证明,在对全美范围内累计13万例服用者的追踪研究中,并未发现本涤汀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先天缺陷。因此,原告的损失与被告无关。

而原告方也请来了阵容强大的专家证人团,如美国食药监局(FDA)的顾问萨那.斯万(Shanna Swan)博士等8位医药专家。他们则证明,在多项体外细胞和动物体内实验中,本涤汀都显示出了较强的致畸作用。

专家证人,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1:8,法庭该听谁的?

对此,加州高等法院裁定:

原告一方的专家证言,只能证明本涤汀在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中具有致畸的风险;但当时毒理学界认可的主流观点却是:动物和人之间存在种属差异,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外推至人类;体外实验的结果也不能等同于体内实验。而原告一方并未拿出足以推翻主流观点的证据,所以法庭对其证言不予认可。

而被告一方的专家证言,则是基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和统计结果,其研究结果经过了同行评审和公开发表,所以达到了“同行普遍接受”的弗莱伊标准,法庭予以采信。因此,对原告的各项诉求,不予支持。

随后,多伯特的父母上诉至第9巡回法庭,也因弗莱伊标准被判败诉。于是1992年,官司被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

此时,大法官们的手中,已经有了《联邦证据规则》(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作为后盾,该规则于1975年生效,和弗莱伊标准相比属于新法;它属于联邦法典,位阶高于判例。因此,其效力显然超过了确立弗莱伊标准的判例。

大法官们首先援引了该规则402条——“所有关联性的证据都具备证明效力”。也就是说,只要某一证据与本案具有实质性的关联,除非其真实性、合法性存在疑问,否则就应该具备证明效力。而弗莱伊标准以是否获得“普遍接受”作为排除某些专家证言的理由,则明显违反了该规定。

同时,大法官们认为,一个科学规则或发明,从诞生到被同行广泛认可,往往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上,从血液循环到大陆板块漂移,许多科学发现曾经历过激烈而漫长的争辩、论证过程。因此,对于那些新出现的科学技术,苛求同行“普遍接受”,既不现实,也不公平。

由此,大法官们裁定,此案不应再用弗莱伊规则来检视专家证言,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

不过,因为最终原告方依然没有拿出新的证据(证明本涤汀的动物致畸实验结果可以外推到人类),重审中又被判败诉。1995年,最高法院裁定拒绝再次复审此案,尘埃终于落定。

横空出世的多伯特规则

可是,不用弗莱伊标准,又该如何判断专家证词的真伪呢?难道,巫师、占卜者、顺势疗法治疗者,也可以当专家证人吗?

根据《证据规则》702条的规定,专家证言必须有3个基础:该证言基于充分的事实和资料;该证言由可靠的原理和方法推论而来;该证人已经将上述方法可靠的用于本案事实。

而在多伯特案的判决书中,大法官们则对此规定作出了一系列的阐释,即参照如下规则:

  • 这个理论,是否可以被证伪、被检验?“车库里的火龙”式的理论,很显然不应当被法庭采信。

  • 同行评议和公开出版,虽然并非判断的必要条件;但将一理论提交给学术共同体,则让其可能存在的错误更容易被发现,因而更加可信。

  • 该理论可能出错的概率能否确定?假阳性与假阴性*的概率分别有多大?

  • 该理论在适用于本案时,是如何保证其质量的?所运用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注:假阳性即通常说的“以假为真”,假阴性即通常说的“以真为假”。)

最后,“普遍接受”依然可以被视为判断时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并非必须,但可为其加分。

“车库里的火龙”描述了一个关于如何证伪的问题:我的车库里有一条喷火的龙。这条龙你看不见的、无实体的、浮在空中的、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的龙,与根本没有龙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图片来源:galleryhip.com

从上述规定中,不难看出黑衣人们的苦心:科学技术有彼岸性,基于当前科技水平作出的每一个裁定,都可能在未来被修正甚至被推翻(比如放血疗法或者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这种风险是永远不可避免的。然而,任何可信的结论,都必然是经由一系列可信的过程产生的,因此法官就可以对该过程进行评估,也就是说,把论证过程本身的内在逻辑作为判断标准:

  1. 某个理论的提出,是否有详实、充分的实验或观测数据作为基础?

  2. 从这些数据到得出某个结论,经由了什么样的推理、推导、归纳过程?这个过程是否逻辑严密?

  3. 该结论能不能用其他的实验/观察结果来检验?如果能检验的话,结果如何?

  4. 这种检验过程,本身是否可靠、客观?其出现误差的概率有多大?

  5. 对于从数据推导出结论、用数据验证理论这两个过程,其所在领域的同行意见如何?

  6. 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则法庭就可以采信其理论。即便日后该结论被证明有偏差,那也是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使然,属于固有风险。

当然,即便该理论可信,但它与诉讼中的某个具体事实之间有没有可比性、关联性,依然需要举证方作出解释和证明,并允许对方提出质疑。

由此,“多伯特规则”横空出世,并在实际上取代了弗莱伊规则,在美国大多数州被采纳。相应的,作为专家证人,也必须依照上述标准去努力,用逻辑与理性分析,用数据来增加证词的可信度。

后来,又经过数个案件,该规则进一步被完善。2011年,《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进行了修改,即借鉴了该规则。

守门人

此外,多伯特案还产生一个副产品:确立了法官对于证据的“守门人”职责。

根据《证据规则》104.e条,法官的职责即是对证据证明力的大小进行判断,是所有证词是否可采用的最终裁决者。换言之,哪怕双方对某个鉴定意见并无争议,但法官仍然不能将其奉为圭皋,还是必须按照上述规则,谨慎地审查其是否真实可信。

比如,在DNA鉴定技术出现的早期,比对的基因位点数很少(最少时仅做4个,而今天至少是比对20个以上),从概率角度来说是非常容易出错的,法官倘若不假思索,直接把这样的鉴定结论作为证据判案,就很容易造成错案。这一点,在中外的司法实践中都留下了不少教训。

科学技术是为了人类而存在,而不是成为人类的主宰,这一点在多伯特规则中得到了肯定。对于科学问题敬畏但不盲从,也成为一代代法律人的宝贵共识。

推而广之,普通人在法庭之外,对于一个新奇的理论,也不妨参考多伯特规则去鉴别它的真伪。当然,要准确的得出结论,还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加上奥卡姆剃刀原则等辅助标准才行。

转眼间,时光已经流去了近半个世纪,而黑衣人们的理性思考与扬弃,依然照亮着今天的星空。

转自:法律出版社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