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防司法干预 好看如何好用

发布时间:2015-04-25      来源: 湖南高院    点击:

 

李阳 郭京霞  湖南高院

 

 

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内容。近日,中央发布的两个防司法干预规定,被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誉为“保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一剂猛药”。规定能否真正落地,受访者普遍认为,制度只是点题了,实际执行中还有诸多难点有待破解。如果没有更加细化的规定和配套的司法体制改革,制度发挥的作用会很有限。

 

难点一:记录者如何愿意记、敢于记?

记录是规定中最重要的制度。“不管哪种形式的干预,都要按照规定要求,全面、如实记录,全程留痕。”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指出,这是保证规定实施的基础与关键。

“在历史上,法官为了避免自己担责任,在卷宗中做记号、在判决书中故意讲歪理,都是消极对抗的做法。但如果让他们直接在案卷中记载领导干部的干预行为,胆量不一定有这么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新有些担忧,虽然文件规定了不记录要担责,但真正落实还需要胆量和氛围。

司法人员不愿记、不敢记是规定施行的一大难点。“这需要每一个法律人从自身做起,树立法治意识,将对法律负责作为职业生涯的核心要素,承担起捍卫法治尊严的责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红宇表示。

作为法官,北京市西城区法院舒锐从操作层面上建议增加记录保护和激励机制:完善职业保障制度,让司法人员不必担忧打击报复;对于依规登记、抵制干扰司法的行为予以奖励,让更多的人愿意记录。

对于不如实记录的行为,规定也明确了惩戒措施,如给予警告、通报,甚至纪律处分。陈卫东则建议,记录应由司法机关内部的案件管理、监察部门统一管理,非经法定原因并经法定程序,不能更改、销毁。

 

难点二:拒绝院领导干预,底气何来?

对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情况,规定同样要求办案人员全面、如实记录。但是,在法官的选拔、任用、考核等制度高度行政化的情况下,专家学者们不免担忧:“院领导打招呼,谁敢记一笔?”

“党政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够违法干预案件,损害审判权、检察权的独立行使,根本上还是与当前司法的‘地方化’、‘行政化’有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宋朝武认为,彻底解决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要从根源上入手。比如,继续推进省以下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制度改革,继续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这是治本之策。

中央正在推进的司法体制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保证法官在依法办案时,不受院领导干预和上级法院工作人员的干涉。”刘红宇表示,这为防司法干预、实现公开公正提供了制度保障。

“要改革办案程序,形成法官、检察官独立办案制度。”杨立新指出,除了按照正当程序提交讨论和审批之外,任何领导不得对独立办案职权范围内的问题过问。

也有专家表示,真正赋予司法人员“拒绝过问”的能力,还要完善检察官、法官遴选和使用机制,建立干部选用的客观评价体系,使其任用、晋升等不再简单地听命于领导。

 

难点三:监督司法,还是干预司法?

与记录没有范围限制不同,规定将通报的范围限定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情形。随着规定的实施,可以预见,某些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行为会越来越隐蔽。如何避免正常的领导、监督异化为干预司法,有专家提出须界定违法干预和依法监督之间的界限。

“所谓合法的干预是不存在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蒋惠岭指出,规定对于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活动范围说得很清楚。比如,通过法定程序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组织研究司法政策问题等活动,都属于职责范围之内的。如果有关领导对于案件事实认定、证据采信、裁判结果发表意见甚至代为作出决定,便属于超出职权范围的非法干预。

“事实上,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任何干预司法活动的行为都是应该严格禁止的。规定是通过记录、通报、追责这样一种递进方式逐步推进的,最终目的是杜绝任何干预司法的活动。”蒋惠岭表示,在人们对审判独立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后,任何干预都是不能容忍的。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审判权也不例外。在舒锐看来,非法干扰和依法监督在表现形式上有其相似性,甚至有些非法干扰更是打着监督之名。因此,既要为监督设定权力清单,让监督师出有名,又要为监督设定严格的制度程序,让监督行而有效且严守边界。

 

难点四:规定如何走得更远?

实际生活中,干预司法的方式多种多样、千奇百怪,规定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要真正斩断权力干预司法的“黑手”,需要发挥制度合力。

首先要进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表示:一方面,所有负有领导职责的干部都应当更清晰、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规定,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不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意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否则,那些强制干预或者巧妙干预司法的人还会想尽办法干预。另一方面,全社会特别是司法机关要形成规定所倡导的共识,营造贯彻落实的氛围,避免执行偏差。

“规定明确了记录、通报和追责三项制度,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但缺少更细化更周延的机制安排。”李大进说。比如,谁来记录,敢不敢记录,在什么范围里通报,怎么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这些都需要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需要大量深入细致的探究。

舒锐提出了三条解决之道:一是注重源头治理。各法院可将“记录制度”置于立案大厅等显目之处,消除当事人疑虑并对之产生震慑。对于企图托人干预、过问案件的当事人,应建立长效机制将之认定为民诉法上“以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依法予以严惩。二是对干预、过问的直接实施者,不仅应根据规定将之记录、示众,还须和法官错案终身制结合起来。只要将来发现错案,托人者就须担负相应“连带责任”,一次托人、终身担责。三是规范司法人员日常行为,建立非正常社会交往登记制度。凡是接受社会馈赠、请吃超过一定金额,都须备案并付出对价,使其“朋友圈”更为纯洁。司法人员只有在平时清清白白,才能在关键时刻一身正气。

文章来源于《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