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一位院长的毕业致辞:弱者遭遇羞辱苦难,我们为何无情冷漠?

发布时间:2022-06-28      来源: 思想潮    点击:

作者 | 叶敬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来源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6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举行。两届院长任期最后一年的叶敬忠院长的致辞,温和而有力,保持难能可贵的批判立场,思想潮推荐阅读。

 

在理性的路上记住感性 

 

——叶敬忠院长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同学:

 

大家好!

 

祝贺大家顺利毕业!毕业意味着大家已经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学位,意味着大家学到丰富的知识、掌握充分的技能,也意味着大家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家为此付出了汗水和努力;对即将开启的人生新舞台,你们一定感到既激动又兴奋。

 

此时此刻,大家已经收到很多祝福,我更想送给大家的是一个提醒,那就是:我们可能已经走得太远!你们已经学到可以改变个人命运的知识,但是否还记得大学教育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理想?

 

你们已经掌握可以取得个人成功的技能,但是否还记得科学技术所担负的探索自然和造福大众的使命?你们已经习惯为了保持个人领先的竞争,但是否还记得人类竞争原本追求的根本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我的目标?

 

也许有人会说,在当今的现实社会,这些理想、使命、目标都过于浪漫、过于遥远。其实,这恰恰说明了我们自己已经走得太远,而不是因为这些理想、使命、目标本身太远。

 

是的,今天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正如纪伯伦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还想再加上一句,那就是“以至于忘记了是从哪里出发的”。

 

在此方面,最突出的,莫过于对所谓的“理性”(即工具理性)的无限推崇。我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在理性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太远。人们沉迷于让自己显得更为成熟的理性之中,却忘记了“人在变成理性生灵之前,先是感性生灵”,忘记了自然生灵在理性道路上所依赖的正是感性、感受、感情的发挥。这普遍表现为,人们对世间苦难的无感和对人类遭遇的冷漠。

 

不是吗?面对残忍狠毒的暴力殴打和不忍直视的欺侮凌辱,人们或袖手旁观或避之唯恐不及;面对疼痛难忍的临盆待产和刻不容缓的危重病患,人们或拒之门外或等待指令;面对流落街头的被困打工人和缺吃少喝的被困司机,人们或无暇顾及或照“章”办事;面对打工农民的返乡渴望和种地农民的下田劳动,人们或“恶意”相加或奉命阻拦。

 

凡此种种,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都习惯于“遇事要沉着冷静”,而不能“感情用事”。作为常规性的为人处世原则,这或许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沉着冷静”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临危不惧和处变不惊,而是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或自我利害得失的权衡算计。这种“沉着冷静”其实是一种内心城府,也是一种精神冷漠。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就是人们在理性的路上走得太远。

 

一位知名的历史学者最近谈到,他过去对休谟名言“人的理性永远是情感的奴隶”体验不深,但近期经历让他认识到,感性和感受都非常重要。

 

过去人们总是相信理性的力量,认为所有的愚昧都是因为缺乏理性,但现在他认识到,如果只有理性,如果知识都是来自书本学习而缺乏感触和体验,人的认识会很有限。因此,理性虽然重要,但只有理性又是远远不够的。

 

卢梭指出,人类先于理性而存在的是人的天然本性或感性,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怜悯,即人本能地不愿意目睹同类生灵受难和死亡。这是因为人类生灵都有感受力,即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

 

例如,剧院里的观众常常为剧中不幸的人流下同情的眼泪。也就是说,人类天生怜悯,本能地具有感受他人苦难、为受苦人设身处地着想的能力。这是纯天然的感情,是无须思考就有的力量,永远无法被堕落的品行摧垮。正因怜悯,所以人能克制个体只考虑自我,也能促进人类互相保护,在见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

 

然而,“文明”社会随着人的理性的不断演进,却抑制了人的天然本性。理性使人更多考虑自我,导致了人类的各种痛苦和不幸、混乱和失范。

 

正是由于理性的思维,人们在见到同类受难时,常常暗自心想:“反正我是安全的”;在见到街头暴行时,只是捂住自己的耳朵、闭上自己的眼睛,只需稍微为自己辩解一下,便阻止了自己的怜悯心和感受力。

 

当然,理性和感性的程度在任何社会都会因人而异。总的来说,怜悯心和感受力在感性更强的人身上表现得朦胧而强烈,但在理性更强的人身上则表现得成熟但微弱。

 

因此,面对街头暴行,谨慎的理性人往往站得远远的,那些挺身而出的,常常是卖菜大姐、快递小哥或流调中最辛苦的打工人。

 

同学们,人类无论走多远,都要记住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而出发。今天你们即将离开学院、远行四方,我用这些主要来自卢梭的稍显抽象而冗长的论述,就是想提醒大家,在理性的路上一定要记住感性。尤其是,一定要保持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

 

未来,你可能从事社会发展、行政管理、教学研究等各类工作,也可能自主创业;你可能是一名领导、职员、行动者,也可能是自由职业者。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

 

请努力感受普通人面对刻板规定时的无奈感。依规办事本是基本的社会原则。但是,“人间万事细如毛”,任何规定都是对复杂世界的简单化,不可能涵盖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斯科特的研究指出,无论多么细致的条文,一旦制定,就必然会牺牲自身弹性,抹除无法预期,冻结活生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国家在政策执行时历来强调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在面对普通人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时,或遇到“过生日买二斤切面”等生活日常时,一定要将心比心、多感受、多理解,不仅要看到一条条文字规定,更要看到一个个情感生灵。要知道,规定或许可以限制人的行为,但不能改变人的思想;规定或许可以使人貌恭,但未必能令人心服。

 

若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一句“这是规定”来回应民众需求,那只会让朴实的普通人产生深深的无奈感。

 

请努力感受普通人面对权力任性时的无力感。权力行使本是正常的治理行为。孟德斯鸠指出,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约束权力。因此,我们国家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对管理工作者尤为重要。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权力不能是无限的。

 

要知道,在系统里的一个小小动作,如一个指令、一个变码,就足以影响无数普通人的生产生活。要明白,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经过评估并不断修正调整,这是正常的政策过程。

 

但面对存在明显缺陷或逻辑谬误的政策,甚至是一则通知,若管理者只以“电脑系统已经设置了”、“通知已经发出了”、“已经上过会了”等来回应民众诉求,那只会让老实的普通人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请努力感受普通人面对欺辱苦难时的无助感。“为人民谋幸福”是必须牢记的初心。因此,我们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根本立场。其实,“希望人幸福”和“希望人不受苦难”,完全是一回事。而“希望人不受苦难”,首先就需要能够感受人的苦难。

 

按照钱理群先生的观点,不能将人民理解为一个抽象的集合词,而应该指每一个个体生命,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和“个体生命”。尤其是,不能只认真研究文件里的“人民”,而不仔细留心现实中的“人民”。

 

因此,当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个体生命受到欺辱或面临苦难时,都应该得到及时而全面的援助和救助。要知道,社会里的每个人都会设想这样的事件某一天也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不能将之视为“个别现象”来应对处理,否则只会让平凡的普通人产生深深的无助感。

 

同学们,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极目远望,结果却在自己的脚下找到所要寻求的东西”。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不要忘记自己一直拥有的内在感性和激情,那是道德观念的源泉和力量。

 

很多伟大人物都是依靠自己伶俐的耳目、满腔的热血、澎湃的豪情,去感受苍生的不易、民众的苦痛、过活的屈辱,因此学会了爱人民,到人民中间,并永远感到亲切适宜。

 

人类不能由于理智的思辨而变得冷酷无情,不能由于理性的远行而变得不会感受。请你们记住感性,发挥感受力;请你们看见人民,走进人民;请你们感人民之所感,急人民之所急;请你们力所能及、起而行之,无论是否能够带来改变,也不要让“答案在风中飘荡”。

 

各位同学,这是我两届院长任期的最后一年即第八年在学院毕业典礼上讲话。每次的讲话都是我希望叮嘱大家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其中的每一个字句,都是我个人真实而刻骨的工作和生活体验。

 

我有日常记录的习惯,这段时间记录了很多这八次讲话尚未涵盖的一些重要主题,如“保持底线”、“回归常识”、“真实做人”、“高雅做事”等,我把这些主题留给大家未来自己思考吧。

 

对学院来说,每年都有毕业季,但对同学来说,最多几年才会有一次毕业季。因此,每一年的毕业典礼,学院都用尽全力。毕业就是离别,虽然是最美的告别,但终究还是要分别。

 

其实我也很难预料你们每个人的未来,但无论是孤独,还是迷茫,或是成长,我想借鲁米的话,与大家说:在民主楼旁,那里有钟,有树,有老水塔;在小白楼下,那里有亭,有草,有玉兰花;你们不来的话,这一切都了无意义,你们来了的话,这一切也会变得了无意义。我希望新的学生不断到来,也希望老的学生时常回来!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