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网络红包成利益输送新方式 专家:技术监控防"微腐败"

发布时间:2015-10-03      来源: 正义网    点击:

中秋节、国庆节临近,隐形“四风”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微信红包”等变相送礼方式的出现,为反腐倡廉工作带来新挑战,各地均在“两节”前明令禁止违规收受网络红包

  “网络红包属于个人之间的瞬间点对点交易,且全程电子传输,不像传统礼物具有物理形态,更具隐蔽性隐蔽。”9月24日,清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送礼者恰恰是利用了网络红包的这个特点,用“人情往来”的外衣掩盖其利益输送的本质,在潜移默化中与公职人员拉近关系、深化感情,最终达到长期利用对方的目的。”

  抢红包衍生出行贿新手段

  从早些年拎着大包小包登门拜访,到后来用礼品册、提货券代替实物,再到现在利用电子商务提供抢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送礼行贿的手段翻起了新花样,而网络红包的流行为更反腐带来了新的挑战,记者发现多地均在“两节”前明令禁止违规收受网络红包。

  甘肃省纪委表示,中央颁布八项规定以来,“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还有部分党员干部通过网购等方式秘密收礼送礼。“两节”期间,甘肃将对全省党员干部隐形“四风”问题进行重点追踪调查。

  8月28日,福建省纪委下发《关于2015年中秋国庆期间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通知》,提出“八不准八不得”纪律要求,其中用电子礼品卡、微信红包等方式收送礼品、礼金等被纳入监管。

  从9月中旬起,辽宁省各市纪委陆续发布中秋、国庆期间纪律要求,其中沈阳市纪委发布通知,严禁违规收送微信红包等。

  “新的通讯渠道和工具往往会被用来进行利益输送,通过网络红包送礼是这方面最新的例子。”清华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告诉记者,由于当前的反腐风暴显著提高了传统的行贿受贿行为的风险,所以很多腐败交易必将转入“地下”,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和渠道,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为其提供了可能性。网络红包属于个人之间的瞬间点对点交易,效率很高,且全程电子传输,不像传统礼物具有物理形态,更具隐蔽性隐蔽,比传统礼物更容易变现。

  “毛毛雨”红包积少成多更易拉近距离

  网络红包在金钱数额上有限制,收受网络红包否能滋生腐败,对此网络上存在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认为,多数人收到的红包大多以几元或几角为主,很少出现百元以上的金额,且手机收发红包的娱乐性质大于实际意义,如此大动干戈的抵制未免过于矫情。

  “这并非小题大做。”程文浩解释说,虽然网络红包在金钱数额上有限制,但是送礼者如果化整为零、采取连续发红包的方式,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利益输送,而且送礼者只需动动手指。更何况,网络平台除了红包功能之外,还有转账功能,能够进行个人之间的大额资金交易。

  在程文浩看来,虽然大部分网络红包数额有限,主要用来娱己娱人。但是送礼者可以通过提高单笔金额和发放频次加大送礼力度,确实具有成为利益输送新渠道的潜力。

  “一分也是爱”是一句关于网络抢红包的流行语。也有人认为,区区小数额与传统方式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滋生腐败的能量能有多大?对此,程文浩分析道,正因为网络红包数额有限,一般只有几十上百元,多用于日常的人情往来,所以极易导致公职人员麻痹大意,认为收到的网络红包不过是“毛毛雨”,不违反党规政纪国法。“送礼者恰恰是利用了网络红包的这个特点,用‘人情往来’的外衣掩盖其利益输送的本质,在潜移默化中与公职人员拉近关系、深化感情,最终达到长期利用对方的目的。”

  利用网络红包输送利益属“微腐败”

  “纪委将‘微信红包’和‘电子礼品’等列入‘反四风’查处范围,体现了有关部门对腐败新现象新趋势的高度敏感性和预见力。”程文浩建议,网络红包借助新的信息工具,大大提高了利益输送的效率和隐蔽性,给反腐倡廉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反腐机关一方面要紧跟科技发展动态,适时扩大战线,防止出现监督“盲区”,另一方面则要积极研究这些新媒体新工具的特点,找到应对策略。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樊红敏认为,福建省纪委、杭州市纪委等都将“微信红包”纳入监管的范围,中纪委也将“微信红包”和“电子礼品”等列入“反四风”查处范围,说明我国反腐败与廉政建设能够与时俱进,体现了反腐无禁区、无死角,但对新出现的腐败现象从制度上加以明确规定,加强监管,有利于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新格局。

  樊红敏告诉记者,网络红包中存在的利益输送,属于“微腐败”,具有传染性和腐蚀性,在群众中会形成恶劣影响。纪检部门关注网络红包中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并加强监管,再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和相关规定,彰显了中央零容忍的反腐败决心,有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对于全社会降低腐败容忍度、建立廉洁价值观,并最终形成廉洁社会有重大意义。

  公职人员需认清哪些红包不可“抢”

  利用网络红包收礼送礼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愚蠢的贿赂方式”,因为各级纪检机关只需要与金融部门、运营商加强合作,从数据流中筛查可疑线索,就可以发现异常支付、异常交易的蛛丝马迹。但受访专家指出,海量的数据及微信群组易组建易解散的性质等也为监管增加了难度。

  程文浩表示,我国的公职人员有数百万人,想要从日常的海量交易信息中及时发现对公职人员的不当利益输送,难度颇大。而且公职人员也是社会一员,亲朋好友之间过年过节相互发个网络红包,也属于人情往来。如何区分网络红包中的正常人际交往与不当利益输送,难度和工作量均大。他建议,有关部门在进行技术监控的同时,还需要对公职人员及时做出警示和提醒,帮助其认清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界限。

  “公职人员既是公民,同时又承担公职,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对公职人员日常行为的要求不能等同于对一般公民的要求。”他进一步分析,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公私之间的界限有时确实比较模糊。从原则上讲,公职人员对与其有工作关系或业务往来的人士所发放的网络红包,应采取拒绝的态度,以防范其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甚至被人故意“下套”。

  “网络红包必须连通实名卡,便于司法机关调查取证。在客观上导致了送礼和收礼的风险,对于利益输送双方来说,网络红包可谓‘机遇’和风险并存。”程文浩提醒道,对于网络红包等新生事物所蕴含的潜在廉政风险,有关部门确实需要提前预见、及时预警、充分应对,尽快能提高其交易风险,以此来遏制公职人员通过网络红包收受礼金的动机。

  “应明确人情和腐败的界限,让公职人员在价值观和认识上树立防腐意识。”樊红敏同样认为,打击网络红包类“微腐败”,对于公职人员的腐败认识、廉洁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见习记者 周凌如)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