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借调旗号下切莫暗藏猫腻

发布时间:2015-08-14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借调干部,顾名思义,就是从各个单位临时借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干部,对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干部借调现象,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存在。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一般而言,由于上级机关临时性工作任务增大,从下级抽调工作人员进行支援,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乱“借”之风愈演愈烈,借调太过随意,背离了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而且不合规定地借调干部,也会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导致懒政行为。一些单位正式人员在其位而不愿谋其政,干起事来只好伸手借人,于是出现“有编制的整天晃荡,借调人员忙得晕头转向”之类的机关怪现状;二是“曲线扶正”。由于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约,一些“有背景”的借调人员将此作为“特权就业”和当“准公务员”的捷径;三是滋生腐败。一些领导干部看准下属单位一些人员“追求进步”的要求,将“借调”搞成变相升迁,进而演变为敛财之道,有的被借的人是花了大钱、通过各种关系疏通之后才被“借调”的。
有打油诗调侃借调乱象,说的是“一纸调令吃八方,多少猫腻此中藏。”事实上,由于相应的监管制度缺失,部分单位借调干部连一纸调令都不用出,仅仅停留在“口头通知”、“电话告知”的层面上,不出具正式文件,借调往往仅凭领导一句话,借调谁、如何借调、借调时限等全凭领导说了算。这类型的借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随意性,极易导致借调权的滥用,甚至由此产生借调腐败。
各级党委政府其实一直都在清理借调人员,也为之发了无数回“红头文件”,但是借调乱象却一直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难以切实根治。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没有划出制度上的硬杠杠,让借调顶着相当模糊的所谓“正当理由”得以在机关单位中愈演愈烈,甚至能够为某些暗藏的猫腻来遮羞,为一些“关系户”进入上级单位提供了看似符合规定的捷径。
要让借调不成乱借,切实为工作助力,就必须要规范借调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借调人员所承担的工作及借调时限,临时或重大工作完成后借调人员须及时回原单位上班,而不能一借不还,抽空基层精干力量。此外,对于那些打着借调旗号安排关系户工作的,必须要严格清理整顿,强化监督问责,以提高违规成本来消灭借调过程中的种种权力腐败隐患。
   
                                                        作者:许谨谦
                                                        单位:四川省三台县新生镇人民政府
                                                        邮编:621114
                                                        电话:15881638767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