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调旗号下切莫暗藏猫腻
发布时间:2015-08-14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借调干部,顾名思义,就是从各个单位临时借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干部,对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干部借调现象,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存在。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一般而言,由于上级机关临时性工作任务增大,从下级抽调工作人员进行支援,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乱“借”之风愈演愈烈,借调太过随意,背离了行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而且不合规定地借调干部,也会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导致懒政行为。一些单位正式人员在其位而不愿谋其政,干起事来只好伸手借人,于是出现“有编制的整天晃荡,借调人员忙得晕头转向”之类的机关怪现状;二是“曲线扶正”。由于公务员逢进必考的制约,一些“有背景”的借调人员将此作为“特权就业”和当“准公务员”的捷径;三是滋生腐败。一些领导干部看准下属单位一些人员“追求进步”的要求,将“借调”搞成变相升迁,进而演变为敛财之道,有的被借的人是花了大钱、通过各种关系疏通之后才被“借调”的。
有打油诗调侃借调乱象,说的是“一纸调令吃八方,多少猫腻此中藏。”事实上,由于相应的监管制度缺失,部分单位借调干部连一纸调令都不用出,仅仅停留在“口头通知”、“电话告知”的层面上,不出具正式文件,借调往往仅凭领导一句话,借调谁、如何借调、借调时限等全凭领导说了算。这类型的借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随意性,极易导致借调权的滥用,甚至由此产生借调腐败。
各级党委政府其实一直都在清理借调人员,也为之发了无数回“红头文件”,但是借调乱象却一直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难以切实根治。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没有划出制度上的硬杠杠,让借调顶着相当模糊的所谓“正当理由”得以在机关单位中愈演愈烈,甚至能够为某些暗藏的猫腻来遮羞,为一些“关系户”进入上级单位提供了看似符合规定的捷径。
要让借调不成乱借,切实为工作助力,就必须要规范借调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借调人员所承担的工作及借调时限,临时或重大工作完成后借调人员须及时回原单位上班,而不能一借不还,抽空基层精干力量。此外,对于那些打着借调旗号安排关系户工作的,必须要严格清理整顿,强化监督问责,以提高违规成本来消灭借调过程中的种种权力腐败隐患。
作者:许谨谦
单位:四川省三台县新生镇人民政府
邮编:
621114
电话:
15881638767
(责任编辑:郑源山)